第09版:文旅周刊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申城古桥寻踪 唤醒城市记忆(二)


朱德顺

关于睡仙桥名字的来历众说纷纭,不过睡仙桥村确实是一个山清水秀、风景秀丽的地方,担得起睡仙桥这个美丽的名字。睡仙桥村雨量充沛,气候宜人,森林覆盖率在90%以上,2015年睡仙桥村还被农业部评选为“中国最美休闲乡村”。

近年,浉河区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积极打造“中国最美茶乡”“环湖百里茶廊”。2015年,浉河区在睡仙桥东建造的睡仙桥青石结构牌楼,整体三门四柱三楼九头拱,采用传统浮雕工艺镶刻而成,匾额上雕刻有“悠然睡仙”“陆羽问茶”浮雕,古朴典雅,气势恢宏。2018年,为进一步改善环南湾湖沿线环境,促进茶旅产业深度融合,浉河区投资数千万元对沿湖环境进行综合整治改造,包括复原睡仙桥、提升人居环境等,如今陈抟老祖睡姿石雕坐落在睡仙桥老街中心地带,古色古香的茶文化体验馆、茶博物馆已正式对外开放。

青石桥

青石桥位于距离城区15公里的“豫南四大古集镇”之一的浉河区十三里桥乡青石桥集镇,始建于明代,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石桥为南北走向,建在青石桥老街东南卫水河上。它由九块长约2米、重约1吨的青石板分三排砌接而成。石桥分水尖朝西,三孔两墩,干打垒铺成,没用石灰浆。桥面长7米余、宽1米余,燕翅残长9米。桥西原立有一通“青石桥碑记”,记载修桥及募捐情况。

由于特殊的地质结构,青石桥集镇一带盛产青色板状石料。因此,当地就地取材,在小河上铺设多处青石板桥,如青石桥、郭家桥和四道“四合桥”。青石桥是其中最大也是唯一遗存的一座。

青石桥集镇过去是信阳通往武汉的必经之路,交通便利,商贾云集。青石桥寨是将古青石桥村落依山傍水围建而成,周围是高两丈的寨墙,四面建有南北东西4个寨门。平日敞门生活贸易,匪来则闭寨安民。青石桥寨南北通街有500多年历史的青石桥集市,也是周边中心集市,当时固定店铺就有28家。

“青石桥边石头多,家家户户都姓郭”,这是清朝年间流传于信阳民间的一句顺口溜。郭氏本族原籍江西望门,系平定“安史之乱”的大唐名将郭子仪之后。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郭子仪二十七代孙郭景福由湖北麻城从官汝宁府便道经信阳南乡青石桥附近,爱其山清水秀,土地肥沃,遂举家在此定居,世业耕读。郭子仪三十一代孙郭嵩、郭嘉兄弟二人为避捻军,始建青石桥寨,将族人迁入寨内,遂重修青石桥。郭子仪三十九代孙郭之全,官至晚清军机章京,他反对签订《马关条约》、反对清廷借用义和团“扶清灭洋”。郭之全病逝天津,归葬青石桥,袁世凯送去两千金并挽联,表达对其的器重和惋惜之情。

历经数百年风雨的青石桥老街,还残留着几栋诸如郭氏支祠堂、郭之全故居、祖师庙等明清建筑。高墙深院,青砖黛瓦,连老屋上的砖雕、木雕、石雕都清晰可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依稀可见当年青石桥老街的热闹繁华。

1934年11月,红二十五军长征从罗山何家冲出发,曾途经青石桥寨。青石桥石板上留下红军深深的足迹,青石桥因而成为名闻遐迩的“红军桥”。

2021年汛期,青石桥被大水冲毁。2022年初,浉河区人民政府出资重修青石桥,施工人员将冲到下游的9块石板一一找回,在原址上重新复原青石桥。在施工中,有人在老桥墩下挖出不少康熙年间的铜钱,据当地老人讲,在桥墩下安放钱币是古代造桥的风俗,祈求风调雨顺、富庶平安。近几年,随着人居环境整治,青石桥下的渭水河也得到有效治理。

(未完待续)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