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文旅周刊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申城古桥寻踪 唤醒城市记忆(一)


朱德顺

信阳位于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地处淮河中上游,素有“北国江南,江南北国”美誉,自古雨水充沛,河流众多,降雨量和人均水资源量久居河南第一,素以“水广桥多”著称,被誉为“千湖之市”。河南省最长的古石桥潢川县镇潢桥(108米)、河南省最长最大的古代联拱石桥光山县永济桥(101米)、浉河区万历大拱桥等一座座兼具豫风楚韵、水乡烟雨的古桥,见证了信阳千百年来的繁华和忙碌、厚重和沧桑,形成了申城独特的历史文化符号。

1998年信阳撤地设市,设立浉河、平桥两区,在全国第一个成全了“河”与“桥”的美好地域姻缘。撤市(县)设区30多年来,浉河、平桥两区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在潜心做好“河”“桥”两篇文章,积极打造生态宜居家园和幸福美好生活。截至目前,在对诸如大拱桥、永嘉桥、青石桥等古桥重修或除险加固外,还利用现代造桥技术,建造斜拉索民桥、新十八大街高架桥等跨浉河大桥,为申城古桥赓续传承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据《重修信阳县志》记载,民国时期申城遗存的古桥就有113座。虽“信阳西南多山,其北浉、淮纵横注贯”,但因申城系淮河、浉河上游,多小河小溪,所以不同于永济桥、镇潢桥等古桥那般恢宏雄阔,倒有些江南小桥流水人家般的婉约柔媚。

申城古桥大多建造于明清,拱桥居多,板桥次之。古桥历经数百年风雨,有的因损毁严重而重修重建;有的因河流改道,古桥的交通功能丧失而遗落荒野;更有不少因年久失修而荡然无存。

申城古桥不仅是申城历史的见证,也是古代智慧的申城人民技术和文化的结晶,更是世世代代申城人民生产创造活动的实物遗存。对申城古桥的保护是对申城历史文脉的保护,是对申城社会记忆的保护,也是对申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近期,笔者和几位申城热心文物研究和保护工作的知名学者、作家到城区和郊野探寻古桥遗踪,先后到浉河区董家河镇睡仙桥、十三里桥乡青石桥、五星街道大拱桥、湖东街道纲领桥、老城街道永嘉桥、东双河镇姑嫂桥、民权街道八步桥以及李家寨镇鸳鸯桥等八座古桥探古览胜。借此,希望生于斯长于斯的申城人进一步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加大对古桥的保护力度,唤醒故乡的记忆,找回失散的乡愁。

睡仙桥

睡仙桥位于风景如画的南湾湖上游,中国十大名茶信阳毛尖核心产区浉河区董家河镇睡仙桥村村街中段,距市中心约15公里。该桥所在的睡仙桥村被誉为“大美浉河第一村”。

睡仙桥呈南北走向,青砖券砌,糯米白灰勾缝。长3.5米,高4米,单孔,桥面呈弓背状。燕翅(桥头护锥)由片石铺砌,北向的燕翅残损,南面的燕翅长11米。桥两头雕刻着四只镇水石兽趴蝮(音bāxià)。传说趴蝮是龙生九子之一,生性喜水,镇守河道,捕食河妖,是神话中保佑一方风调雨顺的吉祥之物。史载明代信阳士绅张桥乐善好施,捐资重修睡仙桥,并立碑记之。2014年兴修水利施工中,在塘堰乱石中发现明代睡仙桥残碑下部,上刻“仙桥”二字,“睡”字随断碑遗失。

关于睡仙桥名字的由来众说纷纭,目前流传下来的有几个版本。一说北宋睡仙陈抟老祖云游四方,路过此地,见风景秀美,气候宜人,顿生困意,便头枕左岸,足蹬右岸,横卧小河,一睡百日不起,起身离去,河上留下一座桥。百姓奇之,遂呼此桥为“睡仙桥”。

另一传说是八仙之一张果老曾在此桥下放鸭子,一天在桥上睡着了,醒来发现鸭子已变成天鹅飞走了,张果老急忙驾云追寻,后来当地人把此桥称作“睡仙桥”。

除以上两种常见的说法外,还有一说湖广按察司副使冯镐一次回信阳老家,路经一条水流湍急的小河,正在为过河犯愁时,突然从远处飘来一只金鸭子,冯镐看着看着睡着了。梦见一位鹤发老者与其边下棋边造桥,不一会儿桥建好了。冯镐梦醒,发现自己正睡在青砖桥上。起身望那位鹤发老者渐渐变成金鸭子,沿小河游向远方……

不管睡仙桥是因何缘故修建而成,都反映出申城人对未来幸福生活的美好憧憬,如此被仙化的古桥,也道出申城人朴素的浪漫主义情怀。

(未完待续)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