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志明
王母观,原名王姥观,位于光山县城西南40公里处,南与新县毗连。其山形为一山二脊,所以有“王母一肩挑双县”之说。二脊之间,道路平展,溪间曲流,并形成一小股瀑布。山间峰谷迭出,层峦叠嶂,松涛阵阵,万木葱茏。
王母观是光山境内最高的山,海拔约550米。山上三季满花,四季常青,春风秋韵,尤为绚丽。余三次赏之,皆有新得,皆有新诗。春风溪浪桃花雨,秋日山魂桂子诗。
王母观之所以称为“古老新奇浑一体”的特色景观,主要是由其轶闻艳事和天然秀景所赋予。当步行到半山腰时,只见一尊巨石高耸入云,长方四正,俨如一方宫阙门扇。这就是王母观四大古景之一的“天门”。相传,王母娘娘久居天庭,心烦意乱,整日思凡。一日,踏破天门,坠空而下,正好随天门落于此地。后来,每逢八月十五中秋夜,一些痴心的善男信女,双膝跪地,叩天开门,祈求恩赐施舍。
穿过天门,续往前行,只见双峰夹谷中汪汪一潭碧水,清冽透亮,渊深莫测,百年不干。这就是王母观四大古景之一的“老龙潭”。相传,西宫娘娘下凡后,多日不归,太清大帝查知,启开天门,跟迹追踪,其兄玉清大帝,恐其下凡不归,便遣龙施雨,护送太清大帝,随龙上下。由于雨大洪急,冲成一潭。此潭后来便成为王母娘娘的浴池。
不知何年何月,有和尚在潭旁建寺,名曰“龙潭寺”。又不知何年何月何故,寺毁僧离。目前所能见到的只有寺址遗踪。
王母流落此山,不知时经多少年代,后来,她又看破红尘,欲返天庭。于是她登上峰端,整日不食人间烟火,一直痴心地仰望青天,企盼有一天天门大开,纵身回宫。于是她天天登峰仰天,站呀,坐呀,累极了,又随地而卧,久而久之,竟将一尖顶山头磨成凹地,形成如催眠婴儿之摇篮状,人们称其为“仰天窝”。
由于王母踏破的天门,已被女娲炼石补就,并不能再启。因此,王母仰天无望,叫天不应,便急中生智,竟将四周大小石块集聚成岭,然后立在岭上,伸手摸天,企图掀动天门,谁知百捅千摇,天门依然纹丝不动。王母失望透顶,顿觉回天无力。后来,人们便将王母摸天之岭取名为“摩天岭”,列为王母观四大古景之一。
古景赏罢,再展新观。章氏兄弟投资修通了数千米的盘山公路。在进山公路的入口处,旁侧有一尊巨石,名曰“迎宾石”,状若仙翁肃立,示意迎送游客。
沿山道前行,不远处,有一峡谷。深过百米,三面峰绕,峪口迎霞,绿树红花,郁郁葱葱。每当日暮影斜时,也会常见那“落霞与孤鹜齐飞”的盛景,煞是引人。此谷名为“落霞谷”。
赏过落霞谷,行经百米,即到翠霞亭。此亭玲珑别致,竹木骨络,浑然而成。酷似诸葛茅庐,亦似慧思结阉,更如贤士隐寓。人居其间,可谈诗论道,可品茗聊天,可楚汉对弈,可饱赏山光。尤其是黄昏时分,霞映青山,鸟鸣翠树,樵歌牧笛,相映成趣,让人流连忘返。
再前行数百米,可见罗沟。经开发,现已改名曰“宝珠沟”。之所以如此称呼,因为此沟非沟,乃两坡相拥之敞谷。面积数百亩。春来,樱桃挂红,颗颗滚圆,宛若彩珠;夏至,葡萄串串,紫艳玲珑,丽翡如翠;秋深板栗压枝,俨如刺猬张口。真是一年四季珠宝盈坡,实乃赏景生财之宝地,故改“罗沟”为“宝珠沟”。
王母观的景赏不尽,王母观的情抒不完,行欲离,意难舍。奈因天色已暗,我们便依依不舍地打道回府。在此,有请八方游客留意,如有兴致的话,不妨到此一游。保君来时匆匆,离时恋恋。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