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茶坊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贾 婉

儿子的作文一般不让我看,这些天上网课,钉钉上提交作业,我才有机会看到。题目就是一个字,以“盼”字为中心写一篇作文。看着他的文章,望着窗外黑夜里闪烁的霓虹灯,我陷入了沉思。盼是一种煎熬,也是一种期望的过程。我盼疫情早点过去,盼孩子快快长大,盼父母身体健康。

我大约4岁多的时候开始记事,那时在遥远的新疆,每每坐在秋千上荡,小伙伴们都会说,闭上眼睛,那就是回老家的感觉。老家,远在河南,我从出生起还没回去过,老家,是什么样子的呢?于是,闭上眼睛,随着秋千荡来荡去,那种一起一伏的、暖暖的阳光闪过脸庞的幸福感大概就是回老家的感觉吧。在一天天的期盼中,终于8岁回到了河南老家。

回来了,上了小学、中学。妈妈的话总在耳边:“我最眼气人家的孩子上大学。”我是个乖巧、懂事的孩子,为了能让妈妈高兴,我慢慢收敛了孩子爱玩儿的天性,开始喜欢学习,很快我的成绩提上去了。多年以后,妈妈说像我这样懂事的孩子真太少见了。记得初三报考时,很多同学报考师范或者技校,我问妈妈,我要不要也考师范。妈妈想都没想就回答:“我早说了,要上鸿学(当时对县一高的称呼),以后上大学!”那个年代,大多数农民根本不重视孩子的学习,初中毕业很多同学就回家务农了,所以,我捡漏考上了妈妈心目中的鸿学。记得参加中考时,爸爸给我施加压力,说如果我考不上一高就去上三高,不能复读。那个时候,大概15岁吧,年纪不大,听了爸爸的话我坦然地告诉自己,没什么,不要听他吓唬我。这个上县一高的愿望,在妈妈盼望了8年以后实现了,让劳苦的妈妈有了一点点的骄傲,见人就炫耀,她闺女考得多么好。

上了高中,紧张的学习生活开始了。每个人都有一个目标,那就是3年后要去上大学。那个年代的孩子,大多是懵懵懂懂的,对外面的世界不太了解,尤其是我这乡下的孩子,知道的就那几个知名的大学,也从没认真想过能不能考上。匆匆忙忙,埋头苦干,稀里糊涂的,只问耕耘不问收获。3年过完了,压力很大地参加了高考,失眠,拉肚子,我没能发挥到平时的成绩,与那几个好大学都失之交臂,在苦闷中走进了不喜欢的大学。沉默寡言的我,偶尔会思考未来,盼望能有一份好的工作,能有一份好的收入,能让我和已然年迈的父母都幸福。甚至盼望能有自己辉煌的事业,能给亲人们提供就业的机会。

后来工作了。几番折腾,也还只是一个普通人。也明白了一些道理,成功与机遇、自己的能力都是分不开的。显然,我缺少这些必然因素。在困惑与挣扎中,已然来到了中年。在我经历了人生的小小顶峰后,我加入了创业者的大潮,在这无情的浪潮中,又被无情地拍到了海底,千金散去,一切从头再来。在这个难熬的过程中,我历经了绝望,又到坦然面对现实;从自以为看透了人性,到客观地看待人性,这是一段必然的修行历程。在这几年漫长的黑夜中,盼着孩子成才,盼着父母健康长寿,盼着自己的人生和事业能峰回路转。

未来还盼望什么,那肯定是盼望孩子们能幸福、能成才,能通过一步步的努力成为自己心中最向往的人。也许未来即便已经很努力了,仍然没有达到自己的心愿,这也是很正常的,然而不懈努力,最终会达到目标。我盼望你坚韧,有不屈的斗志,不惧失败,愈战愈勇。

至于自己,还是要作为一个战斗者,不念过往,不惧未来,不论成败,做自己的英雄,微笑面对不如意者十之八九的生活,微笑面对这个熙熙攘攘的大千世界,能永葆初心,不言放弃。罗曼·罗兰在《米开朗基罗》一书里说过,“人最可贵之处在于看透生活的本质后,依然热爱生活!”把罗兰这句话,送给自己,也送给热爱生活的同路人。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