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文旅周刊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信阳第一古寨——三里店寨(上)


朱德顺

三里店位于信阳(本文信阳均指原信阳县,含县级信阳市和信阳县)浉河南岸,与南关古城楼隔河相望。清代以前信阳人习惯称其“城南”,清代因距信阳道台衙门三华里故得此名。1949年6月,隶属原县级信阳市第二区的三里店乡人民政府成立,此后几经建制调整,1994年4月,原隶属信阳市五星公社的三里店村划归新成立的信阳市湖东管理区管辖。2010年11月,三里店村民委员会改为三里店社区居委会至今。

一、城南旧事

(一)三里店遗址

1953年春,在三里店鲍家山(鲍家祖坟地)一带正在施工的建筑工地上,发现古代文化遗址,河南省文管会遂派中国著名考古学家安金槐先生等三人亲赴现场指导发掘。根据遗址出土的大量陶片、石器等遗物和层次叠压关系,三里店遗址被断定为四个文化时期:新石器时代屈家岭文化遗存;屈家岭文化向龙山文化过渡的文化遗存;二里头文化类型遗存;商代晚期或西周文化遗存。三里店遗址发掘,有力地证明南方屈家岭文化已达淮河上游,这也是北方二里头文化遗存在豫南地区首次被发现,为研究二里头文化类型向南发展提供了实物证据,再次有力证明信阳史前文化已构成中国南北文化集聚、融合的基本脉络。

1959年,安金槐先生在《考古学报》(第一期)发表《河南信阳三里店遗址发掘报告》,在中国考古界产生强烈反响。

三里店遗址的发掘,是新中国信阳市第一次考古发现,也是信阳市历史上第一次考古发掘。

1981年,三里店窑厂南侧高台地上,驻军在挖地种菜时,出土一柄战国时期古铜剑,对研究信阳楚文化有重要意义。该古剑现存于信阳博物馆。

(二)三里店古迹

三国蜀汉名将、南郑侯魏延就是地道的信阳人。魏延祖籍在今信阳西北隅平桥区胡店乡魏庄村魏寨,后迁居三里店,信阳城内义阳山麓也有魏延故宅。《三国志·魏延传》记载:“魏延字文长,义阳人也……八年,使延西入羌中,魏后将军费瑶、雍州刺史郭淮与延战于阳谿,延大破淮等,迁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进封南郑侯。”《重修信阳县志》载:“魏文长故宅,在今县城义阳山麓。按《舆地纪胜》载,义阳山为郡主山。《图经》云即蜀将魏延故居。”

中华民族是个崇尚英雄的民族,正如南阳、襄阳从魏晋开始的诸葛亮躬耕地之争一般,即便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的《三国志》有如此清晰的记载,魏延故里之争至今仍百家争鸣、各说各话。争论的焦点是《三国志》所言“义阳”在何处?除信阳外,南阳市桐柏县、湖北枣阳、湖南益阳等地也提出自己是魏延故里的依据,但无论《三国志》《重修信阳县志》还是1999年新版《辞海》以及魏庄村民祖祖辈辈口碑相传的祖史,都有力地证明魏延祖籍是信阳西北平桥区胡店乡魏庄村魏寨人。

三里店寨门外有一座古桥,因其是信阳城南最大的桥,得名纲领桥,纲领桥又名南讹桥(也称南轭桥、缸瓦桥)。古时候读书人习惯称此桥为“冈陵桥”。当地人称其为“缸瓦桥”。原纲领桥为单孔弓背桥,采用纵联砌筑法而成。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被大水冲毁。士绅王敬绍慷慨解囊,置千金大修,将桥扩建为长四丈、宽两丈。桥头镶嵌趴蝮,桥身朝浉河处镶龙头,另一边嵌龙尾。

因该桥位于三国蜀汉名将魏延屯兵处,传说是魏延所建,当地不少人称其为“魏桥”。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重修。道光十年(1830年)庚寅,双林寺僧人嵩泉募捐续修,南汝光道王家相、知州王海观均有资助,原有王家相撰文碑。

菱陂驿在唐代三里店区域就已初具规模,虽留存史料有限,但《乾隆志》载:“刘长卿使还至菱陂驿,渡浉水作诗。”清代刘应陛贤首山看桂诗,菱陂以南“亘山足倒影,对镜窥娥眉”,还是可以感受到三里店由唐代的菱陂驿到明清的码头发展的蛛丝马迹。

三里店寨墙周长虽只有区区两里,但寨里寨外曾建有指南禅院(也称紫堂院)、大王庙、十王殿(也称大东岳庙)、桥梁寺、华严庵等寺庙,如流的香客、旺盛的香火以及桥梁寺十间厢房满满存放的每年拆了建、建了拆的麻栗树桥桩、桥板都足以证明当时三里店经济社会发展的程度。 (未完待续)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