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显国
商城大鼓书,俗称“说书”,是流传信阳南部的一种古老民间艺术,以说、唱、演等表现形式讴歌传统美德,弘扬民族精神,传承历史文化,深得民众喜爱。
虽称大鼓书,其实鼓很精致,声音异常清脆,表演器具主要有鼓、支架和响板。一张嘴,两片板,三叉竹架支上鼓,便是说书人的全部家当。那时人们习惯尊称艺人为“先生”,其表演时右手敲鼓、左手夹板,边敲边唱或敲而不唱,说唱结合,通过手势、眼神、声调、表情、神韵、走场,惟妙惟肖地展现每一个精彩角色。这一说唱兼容的艺术形式,因其高亢婉转的唱腔,诙谐幽默的语言以及浓郁的地方特色,成为农村百姓茶余饭后的精神寄托,已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儿时记忆里,农村一进入农闲,便来了说书先生。村口李爷德高望重,热心快肠,厢房茅屋虽然简陋,但还算宽敞,室内室外井井有条非常整洁,先生食宿都在他家。艺人一到,他便一阵忙碌,挨家挨户集资,东家五角西家一元。中秋初夜,凉风习习,皓月当空,大家吃罢晚饭,便扶老携幼纷至沓来,围坐在门口空地上。在人们期盼的眼神中,只听三声鼓响,霎时全场静谧,鸦雀无声。先生干咳两声,随后用他那沙哑的破锣嗓子拉长腔调:“哎……说书不说书。上场先作诗:“马跑千里不出房,刀枪杀人不见伤。腹内无孕生贵子,恩爱夫妻不同床。会听的君子不嫌我哑声破嗓、南腔北调吐字不清道字不明,只要说的押韵、声调顺耳,请你安坐一旁,听在下慢慢道来。”“哎……咚咚……咚咚”。先生边敲鼓边拖长嗓音唱道:“爱听文的唱包公,爱听武的唱杨家将,不文不武唱狄龙传,这公子爱听那小姐,这小姐爱听那相公,老头爱听老婆笑,老婆爱听老头哼。”
一通唱白之后,先生便神采飞扬地唱道:“竹板打、简板叮,少叙闲言书正本,今天不把别的说,表一表民族英雄穆桂英……”但见其眉飞色舞,声情并茂,忽而抑扬顿挫,忽而怒目圆睁,忽而自我陶醉,忽而泣不成声。每当演绎高潮时,语速逐渐加快,鼓点一阵紧似一阵。众人目不转睛地盯着先生,喜怒哀乐与书中人物同频,时而捧腹大笑,时而唏嘘不已,时而众声喝彩,时而扼腕叹息,全程跌宕起伏,只听得心花怒放、如痴如醉。正值关键时刻,突然,“咚咚”两声鼓响,只听先生高喊一声:“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顿时场下一阵骚动,纷纷议论,争相猜测下回结果。先生用罢烟茶,“咚咚”一一鼓响之后,接着唱道:“上回说到,眼看杨延广即将人头落地,但见六郎拍马赶到……”一般每晚要说四个小时,直到月亮偏西,曲终人散,大家才意犹未尽、依依不舍地回去休息。
商城大鼓书,是历史传承的民间艺术瑰宝,集中反映了先人的智慧和创造精神,犹如清澈甘甜的泉水,为落后的农村文化生活注入一股清流,滋润着人们的心田,给父老乡亲带来了无尽欢乐。斗转星移,随着时代变迁,物质文化生活不断丰富,说书已然成为历史,但在我幼小心灵里却留下了深刻的记忆,至今想来仍津津乐道,尚能哼上几句。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