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综合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履职必为民 ‘建议’有回声”系列报道之(3)关于养老事业

不断提升我市养老事业发展水平


本报记者 杨长喜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我市60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已达145.36万,其中常住人口120.12万,占户籍人口的19.27%;65岁以上老年人口94.74万,占15.2%。老年人的健康、生活质量、社会保障等相关问题受到极大关注。在市五届人大八次会议期间,市人大代表围绕我市养老事业发展,积极建言献策。

张锋等代表认为,目前,我市社会养老服务模式已经形成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公办养老为示范,民办养老为补充”的雏形。不过当前养老服务发展与现实需求仍存在较大差距,面临不少问题。如:部分社区平台设施薄弱,导致需要依托社区平台建设的养老配套服务设施场所难以落实;养老服务机构不够完善,公办养老机构总体规模不大,床位能力有限,服务目标主要是优抚、特困,服务内容主要是为老人提供吃、住和看护等基本需求,医疗健康服务不足,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养老服务需求;民办养老机构市场运作机制尚未形成,政府支持力度小,运转存在不规范、不达标、资金运转困难等实际情况。同时,随着社会发展,老人对医疗保健、精神文化、养老服务队伍素质等需求也在不断提升。为此,张锋等代表提出了凝聚全社会关注养老事业共识、科学规划养老服务机构建设、提高养老服务产业水平、强化专业化养老服务队伍建设、推进医疗服务与养老服务融合发展等建议。

市民政局是该建议的主要办理单位。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长期以来,我市都将养老服务发展列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并建立了养老服务联席会议制度,统筹推进全市养老服务工作。今年,全市民政部门以办理代表建议为契机,抓住今年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年的机遇,大力推动全市养老服务体系发展。目前,全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已覆盖所有街道和社区,共建设41所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644个社区日间照料中心、10所县级特困供养机构,完成2500户适老化改造,并建成市级智慧养老服务平台。老年人高龄津贴及时发放,惠及16万人。及时将困难老人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18万老年人被纳入城乡低保,4.7万老年人纳入特困供养。今年也是特困人员供养服务设施(敬老院)改造提升工程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全市211所县、乡特困供养机构基本完成升级改造。借助“人人持证、技能河南”东风,全市新增养老持证人才3339人。此外,农村居家养老“戴畈模式”在全市1025个村推广,为农村失能、半失能的老年人开展上门服务。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