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茶坊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小学作文里的故事


王新民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我在豫南一个县城读小学。回忆起来,对那时的印象大都是模糊的,唯独对学习作文方面的一些事儿还略有记忆,时而想起。

记得大概从四年级开始正式有作文课,开始总找不到感觉。那是春天里的一个星期日,我和大院的几个小孩一起到城郊游玩。其中有个男孩比我大,已上初中,他爱看书,懂得多,讲起《三国演义》来滔滔不绝,我很佩服他。于是想趁机请他帮忙指导写作文,为了讨好他,我主动把自己做的风筝送给他,他很高兴,因为他的风筝老栽跟头飞不起来。他提到写作文首先要构思,但又不能凭空想象。说到这儿,他扫视了一下周围,然后指使我把正在身后面不远处吃麦苗的小羊赶出麦田。看着我一拐一瘸地跑回来,他得意地说:“作文内容全有了。”随即提示我如何写。于是,我就照他说的完成了这篇作文。大意是:我是少先队员,爱护集体财产是我的责任,不能让小羊吃麦苗。可小羊很调皮,好像是和我捉迷藏,我赶它跑、我走它回,累得我满头大汗。经过反复较量,终于制服了小羊。虽然辛苦了,但我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很值得,心情是愉快的,题目就是《一个愉快的星期天》。这是我记忆里的“开篇之作”。之后几乎每学年写作文都离不了这个模式或内容,不过每次都会略有改动,不是“添枝加叶”就是“添油加醋”。老师戏说:“你呀,就是赶不走的小羊。”甚至多年后,我给上小学的儿子讲作文也摆脱不了这个影子。

四年级下学期学过一篇课文,叫《小英雄雨来》,老师布置写一篇读后感。抗日小英雄雨来的事迹深深地打动了我,我写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老师阅后批了很好的评语,还把作文贴在教室后面的墙上供同学们欣赏。看着自己的“作品”,心里美滋滋的,家长得知后也很高兴。父亲是当年的“笔杆子”,曾被聘为《长江日报》和《河南日报》的通讯员,他兴致勃勃地讲述他写稿的一些趣事,之后还特意从外地买回一本当时在小学生中很受欢迎的《王老师和小学生谈作文》奖励我。这本书对我帮助不小,至今我还珍藏着。

1962年暑假期间,父母带全家回辉县老家探亲。我们坐火车路过郑州时逗留一天。我和弟妹们出生后从未走出过偏僻的小县城,哪知道火车那么长、跑那么快,郑州那么大、那么繁华,真是大开了眼界。我们随父母游览了二七广场、德化街、百货大楼和人民公园等地方。回来后,作为暑假作文作业,我写了在郑州的所见所闻。开学后的第一堂语文课上,老师把我叫到前面。我心里嘀咕,我没犯啥错误呀?老师看着我笑了笑,递给我一个翻开的作文本让我念。原来是我写的那篇作文,念完后下面一片掌声。这件事我都淡忘了,可直到现在,“90后”的老母亲还时不时提起呢。

《同桌》是我小学时期的最后一篇作文,也是我儿童时代经历的一段说不清的情感。那是小学高年级的事,同桌是个头侧面留个小独辫的男生,他是家里唯一的男孩很受宠,父亲在北关卖卤肉,一次他从兜里掰一块卤猪肝给我,我尝了尝,感觉太香了,从此我们成了好朋友,他连做梦暗恋一个女生的事都给我说,而这个女生就是我后来的新同桌。有一段时间,课堂上我总爱说小话,做小动作,多次受到老师点名批评仍改不了。一次同桌站起来回答问题,我趁机把图钉放在他的凳子上,他坐下时一声尖叫,惊动了全班。老师大怒,把我拉到讲台一边罚站,随后就调个女生和我同桌。以前我从不主动和女生说话,可她总找我说话,还指使我干这干那,而我就乖乖听她的。偶尔她和别的同学闹点小矛盾,我总向着她,充当“护花使者”。她高高的个子,不算标准的普通话,穿得很洋气,天凉时还戴着圆圆的红平绒帽子,看着挺“养眼”的。小学毕业后,我们先后随父母离开了这个小城,各奔东西。听说她后来也参军提干,在驻豫某部队医院工作。时光匆匆,不觉60个春秋弹指一挥间,当年的男孩女孩如今都已是古稀老人。此时此境,我禁不住想向她道一声:你还好吗?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