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杨绪伟)“在今年持续高温、干旱的情况下,商城县的再生稻两季总产量仍能实现吨粮目标,真是超出了预期。”近日,得知商城县再生稻示范方亩产测产最高达1064.3公斤,信阳市农科院副院长刘祥臣赞叹不已。
当天上午,受信阳市农科院邀请,河南省水稻专家尹海庆等6人组成的专家组,对商城县再生季水稻进行了实地考察和现场测产。
在该县河凤桥乡辛店村“桃优香占”千亩示范方,专家组随机选取3块田进行测产,平均亩穗数35.14万穗,每穗实粒数59.2粒,千粒重28克,碾压率为35%,八五折后亩产321.9公斤,结合8月5日头季稻测产的742.4公斤,该示范方两季总产量为亩产1064.3公斤。同时,在该县鄢岗镇曹寨村“桃优香占”万亩示范方,以同样方式进行测产,测得两季总产量为亩产949.9公斤。
近年,商城县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发展现代农业、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首要任务,从2014年40亩再生稻示范,到2022年的16万亩推广面积,该县再生稻种植面积增长了4000倍,累计增产粮食1亿公斤以上,亩均纯收益在500元至1000元,是传统水稻种植效益的2倍以上。
据介绍,再生稻种植省时、省力、节本、高产、高效,吸引了众多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参与其中,推动了规模经营,解除了种植主体“规模越大亏损越重”的成长“烦恼”。目前,该县从事再生稻产业发展的各类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已有400多家,通过“合作社+基地+脱贫户”的产业发展路径,带动4500户近6300名脱贫人口参与再生稻种植,户年均增收1500元以上。该县还通过大力培育“山信”“兄弟”“豫春河”“原耕垄上”等再生稻品牌,积极推广“再生稻+小龙虾”“再生稻+麻鸭”和粮饲高质高效等立体种养模式,推动产业内涵式发展。
经济效益倍增的同时,生态效益凸显。该县再生稻种植有效利用豫南地区“一季有余、两季不足”的光温资源,优化劳动力、机械和土地的资源配置,使被动的秸秆禁烧转化为主动的秸秆资源化利用,缓解秸秆禁烧压力,提高稻田湿地对大气污染物的吸纳能力,助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我们在高标准农田建设、生产用水、金融、保险政策等方面给予再生稻种植大力支持。仅2022年,我县就整合涉农资金1400万元,重点支持再生稻生产经营主体新建稻米烘干设施和育秧大棚,全县目前优质稻谷烘干能力在4500吨以上,设施育秧面积接近12万平方米,基本做到再生稻种植主体烘干和育秧能力区域性全覆盖。”该县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徐孝国表示,将继续加快再生稻推广,力争尽快在该县北部平原丘陵乡镇实现80%的种植率,总面积将突破25万亩。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