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曼
前不久,和一个同学聊天。她曾是我爸爸的学生,问及我爸爸现在身体怎么样,她说曾看到一篇报道我爸爸的文章,十分感人。
那是《信阳晚报》上的一篇文章,距现在已经颇有时日了。报道主要讲爸爸三年如一日背班里一名残疾学生上学。其中有一段文字这么写道:“王老师与学生非亲非故,只为师生一场,他坚守三年。他既是助人为乐的典范,又是敬业奉献的楷模。被同事们誉为观庙中学‘最美教师’。”爸爸的后背托起了一个家庭的希望。
看到报道中爸爸的背影,一向泪点很高的我,感动得一塌糊涂。以前从没听爸爸说过这件事。不过这也正常,他向来如此。因为这对他来说不算什么,早已经内化为他的性格——默默无闻,不求回报。此时,有感动,有心疼,有自责……平时对父母关心不够,他们总把最好的一面展现给我们,永远都说“好得很”,不愿让我们挂念。
他不仅对工作一丝不苟、对学生呵护有加,对家人也是无微不至。
我的大脑中不停地浮现出爸爸的背影,像电影的剪辑一样。在我成长的每个阶段,父爱从未缺席。父亲的背影总让我记忆犹新,倍感温暖。
小学时,记忆中的爸爸意气风发,无所不能。童年最幸福的事,莫过于坐在爸爸的自行车后面,去欣赏脚步到不了的“远方”。那时,在我的记忆中,爸爸的背影十分高大伟岸。看着爸爸的背影,我的内心充满了安全感。
高中时,因家与学校只有一河之隔,所以我每天回家吃住。但每逢汛期,通往学校的小爬桥常被河水淹没。为避免绕路、节省时间,爸爸总是把我背到对岸。雨雪天气,他会在校门口默默等候。哪怕寒冬腊月,下晚自习后,也总有家的灯火为我和弟弟消去疲劳,带来温暖。夜自习后,我们常常做作业。妈妈总会问我们饿不饿。即使我们说不饿,爸爸也会过来一再确认,顺便看看我们的作业情况。直到我们再次强调说不渴不饿不冷时,他才放心地去睡觉。看着他的背影,我的内心充满温暖和学习的动力。
大学时,因为是第一次出远门,第一次住校,爸爸妈妈毫不犹豫要一起送我。等把我的一切都安顿好后,他们又一再拜托我的室友对我多多关照。分别时,妈妈忍不住流泪。爸爸却笑呵呵地叮嘱我要照顾好自己。看着爸爸远去的背影,慢慢变得渺小、模糊,我觉得自己应该努力变得强大,才能够回报父母对我的关爱。
结婚那天,我的心情五味杂陈。有对未来生活的憧憬,更多的却是对家人的不舍。当天,父母忙前忙后,笑脸迎人。当婚车缓缓发动时,妈妈忍不住流泪。爸爸紧跟一段路后,也停了下来。当我从车窗往后看时,第一次发现爸爸竟然在偷偷地抹眼泪。他转过身,不想被人发现。看着爸爸的背影,我的心里特别不是滋味。随着自己年岁渐长,越发能理解那种感觉。果然,养女儿就像种盆花。百般呵护,晴天怕晒,雨天怕淋,盼酸了眼,操碎了心,好不容易开了花,却被人连盆端走。那时,有不舍,更多的应该是牵挂。
2017年,奶奶病重,我抽空回去看望。当时我正教高三,课程较紧。家人们让我先回去上班,有空再回来。临走时,家人把我送到门口。爸爸红了眼眶,哽咽着叮嘱我路上要注意安全。看到爸爸瘦弱的背影,我能体会他有多么难过和无助。第一次,我突然发现,爸爸原来不像我记忆中那么无坚不摧,无所不能。父母在,年龄再大也是个孩子,那时的爸爸是一个即将失去母亲的、悲伤无助的孩子。果然母子连心,爸爸肯定早有感应。两天后我接到电话,奶奶已经不在。回想爸爸的背影,我的心里满是心酸。
因为心理素质差,二胎时,父母如约前来陪产。待一切都安顿好后,妈妈赶回去上班。婆婆在家做饭,照看女儿。老公在医院陪护我。爸爸则留下,天天给我送饭。那时正值酷暑,一日三餐,来回几趟。看着爸爸忙碌疲劳的背影,我的内心十分惭愧。爸爸身体不适时,他总瞒着我们,更别说让我们照顾了。我没为父母做过什么,却还让他们继续为我操劳。爸爸的背影让我心生温暖和感激。我明白,不管长多大、走多远,我永远都是父母的孩子。对他们来说,为子女累并快乐着,应该也是一种幸福吧。
现在,我和弟弟都工作稳定,家庭幸福,也尽可能不让父母过度操心。曾经幸福的一家四口,变成现在温馨的十口之家。每到节假日,一家人聚在一起时,父母都笑得合不拢嘴。爸爸一会忙着询问外孙女的学习情况,一会夸奖孙女手工做得好。一会抱着孙子,一会又追着外孙满屋跑。吃饭时,他总乐呵呵地督促我们先吃,他来看着小孩。爸爸追着孩子跑前跑后,照顾得无微不至。岁月不饶人,即使年龄大了,他仍然不遗余力地为子女操劳。看着爸爸忙碌的背影,蓦然发现,他的头发变得更加稀疏斑白,背也更驼了。我的心不禁一颤,爸爸真的老了。
我们在一天天长大,而父母却在慢慢地变老。随着时间的流逝,爸爸的背影变得越来越瘦弱渺小。但在我的心中,爸爸的背影无比伟岸高大。不管何时何地,当我烦恼无助时,我知道爸爸总会理解我、支持我。
爸爸的背影中饱含的爱与力量,指引着我心怀感恩、倍感幸福地面对生活。今后的日子里,希望家人们身体健康,事事顺心。也愿天底下所有的父母都能平安喜乐、健康长寿。同时,希望所有的儿女都能对父母多点关爱,让他们的背影不再孤单。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