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政务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板栗产业助力山村群众奔“钱”景


杨绪伟 洪晓燕

近日,商城县汪桥镇孔楼村漫山遍野的板栗树上,一簇簇板栗球压弯枝头。

“今年又是一个板栗丰收年。”孔楼村党支部书记蔡中珍望着村组道路两旁的板栗树告诉笔者,“20世纪90年代,全村响应政策号召,将山岭和陡坡地都种上了板栗树。”

“准确地说是1990年挖槽,1991年栽种,1993年挂果,到2003年,板栗进入盛果期。”该村板栗种植大户朱时云接过话茬儿兴奋地回忆道,“我当年花了17000多元承包200亩板栗园,板栗品种好、个头大,11个板栗一斤,每斤板栗卖到5块多,去除成本纯收入3万多块。那时候人家外出务工,一年能赚1000多块就不得了了。”

“收成好、价格高,当时的板栗树就是村民的‘摇钱树’。”据蔡中珍介绍,经过二三十年的种植,孔楼村板栗种植面积近2000亩,年收益10多万元。

然而,随着板栗价格一路下行,加上后期种植管理粗放,没有很好地治疗病虫害,板栗收成年年波动,严重挫伤了村民种植积极性,部分村民有了砍掉板栗树改种其他农产品的想法。

“经年累积,才有了这成片的板栗园,既能绿化环境净化空气,还能助农增收,要是都砍掉了多可惜。”蔡中珍说,“其实优质板栗的销路依然不用愁,每年定期都会有商贩前来收购,只要每斤能卖到两块多,栗农每人每天就能赚两三百块钱,还是比只种地强些,而且如果能进一步加工,效益就更可观了。”

蔡中珍的担忧,也引起了国电投集团在该县挂职锻炼的县政府副县长李春波的关注,他和该县特产发展中心的同志经过实地走访调研后,积极申请到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项目支持,决定以商城县孔楼绿色食品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依托,建立板栗初加工生产线,延伸板栗产业发展链条,提高板栗产品价值。

“初加工后,板栗综合效益将提升到10倍以上。”据该县特产发展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孔楼村正在进行标准化车间建设和设备安装,生产线建成后,可初加工该村年产量一半以上的板栗,不仅解决了该村板栗低价出售的问题,还可增加集体经济收入。此外,生产线用工将优先考虑本村群众,可带动群众家门口就业增收。

“产业发展,要立足实际、重在规划。今后,我们将着力聚焦市场需求,优化品种,完善产业链条,创建板栗品牌,以创造更高利润,带动当地群众奔向新‘钱’景。”李春波充满信心地表示。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