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南湖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报亭边的故事


张冬梅

2004年,我住的小区路口有个玻璃小报亭,仅容一个人坐着,不大的地方摆满杂志与报刊。早七点,到晚上九点,报亭总开着。那时《大河报》很受宠,而我最爱的是《南方周末》,每周必买。那时,小区入住率不到十分之一,有时,报亭一圈却围满了人,买书偶尔还要排队。

路过报亭时,报亭老板若喊我,就是新《读者》到了。这是我唯一坚持十多年购买的杂志,后来,增加了《特别关注》。

三五年后,小区住满了人,报亭前人少了,我也不再购买《读者》,《南方周末》依旧关注。

又过了几年,报亭里稀稀拉拉地放几类杂志,有的,因久不更新,落了尘。

一天,报亭旁边多了个肉饼摊儿。原来,报亭老板的妻子带着孩子从乡下来城里上学。女人会做西安肉夹馍,下午四点出摊,八点收摊,带孩子回附近的出租屋。一家三口守着报亭,摆个摊儿过日子。

冷清的报亭边又热闹起来:肉夹馍很实惠,两元一个,逛街的人买一个吃,逛街吃饭两不误。渐渐的,旁边有零星卖菜的,卖点葱头蒜脑的时令菜或者水果。女人做肉夹馍,男人收钱打杂,间或有买书的,付钱给男人,自己进报亭取。

报亭边肉夹馍摊儿红火了两年,有次问女人一天可以卖多少个肉夹馍,她说大概三百个左右吧。后来,城市加强综合管理,肉夹馍摊从路口退回报亭门口,又维持了一段时间。再后来,报亭关了,这一家人不知道去了哪里。

半年后,报亭边那个肉夹馍摊儿又出现了,只是,女人一个人忙碌,那男人在一边坐着:原来,男人突然中风瘫痪,在医院治疗三个月,又在家休养,看病及一家三口的开支,把从前存的几万块钱(准备买房的)花完了。

孩子十四岁,放学了给母亲帮忙收钱,女人说:“他(她丈夫)恢复得不错,健康活着就好,谁一辈子没个难处呢?”。

再后来,男人能活动了,肉夹馍摊挪进菜市场,男人推三轮在街头卖点水果,偶尔遇见,便不问价格,多少买一点。走远了,回头看看,暗暗叹息“活着不易”。

再后来,听说她孩子上了大学,两口回老家了。因为老家在茶乡成了旅游景点,女人开了个家庭式餐馆,日子如她当年的肉夹馍摊儿,又红火了起来……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