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南湖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盘 伏


潘新日

每年,农家盘伏就像一场仪式,总是隆重而又准时地亮相,给每家每户带来无限的快乐和满足。

伏天是农家比较闲的季节,经过几场夏雨,被雨冲刷过的稻场,砂子暴露在上面,脚踏上去有点硌脚。于是,大人们会起个大早,在清晨的薄雾里,套上牛,拉着石磙,把暴露出的砂子重新轧回到土里。

至此,稻场又变得光滑、结实起来。这时,不急着把粮食盘出来晒,要先晒两天空稻场,这是暖场。

盘伏那天,大人们都是很有耐心的,他们总是等到太阳升出老高,阳光变得火辣辣的,才开始把粮食往稻场上挑。

当然,他们绝不会贸然出手,一趟又一趟的赤着脚往稻场上跑。他们是在用自己的脚测稻场的温度,当稻场的温度开始烫脚了,他们的脸上便绽开了笑容。

于是,家里人便忙开了,老人和小孩,还有妇女忙着往外挖粮食。男劳力便挑着大筐小筐,大巴斗,小巴斗,一趟一趟地往外挑。不一会,稻场上便堆起了大大小小的“山头”。我知道,这些用大人汗水堆起来的粮食堆,是一家人的希望,是各家各户殷实与贫困的标志。

我的感觉,乡下的日子是一天天好起来的。我小的时候,在稻场上盘伏的只有一两家有余粮可晒,大部分家庭,盘伏的粮食都是稻种和麦种。这可是一家人来年的口粮和花销,比现在重视多了,哪一家都不敢含糊。更有许多大人会向晾晒余粮的人家投去羡慕的眼光,更多时候,他们是村子里的“魂”,引导着村子里的风向。

听大人们讲,盘伏是老辈人传下来的规矩。三伏天,粮食容易长虫,把家里的粮食一股儿脑的盘出来,在阳光下暴晒,可以防止虫蛀。抑或家里的粮食即便已经生了虫,在几十度高温下,它们也没办法存活。

我跟随父亲盘伏多次,对他那种认真仔细的态度和传统保存方法记忆深刻。盘伏开始,要等到稻场晒到烫脚才能把粮食从屋子里担出来,摊开了让日光暴晒,经过几个小时毒太阳的炙烤,粮食里的细菌或虫子会被强烈的紫外线杀死,而有一种被称为“牛子”的硬壳小黑虫最为顽固,它不会被晒死,可它总会想方设法从粮食里爬出来,爬到远离粮食的地方。这么说吧,经过阳光直晒和高温,粮食里已经很干净了。

不过,这还不算完,盘伏的粮食必须乘热收起,乘热挑进屋里。此时,父亲会找来一把稻草,在大缸里点着,把缸烧热,等火都灭了,草木灰燃尽,要尽快把还热着的粮食倒进缸里,等粮食倒满了,再在缸沿上铺上一层厚厚的草木灰,铺得严严实实。之后,盖上盖子。这样,粮食保存一年就没有任何问题了。

盘伏还有个讲究,那就是要把粮食晒透,怎么判断粮食晒没晒透?方法其实很简单,就是用牙把粮食咬开,用舌头感受粮食里面的温度,有经验的老农一试就知道,并且准确把握盘伏后入仓的时间。

隔壁的二大爷就不行,他家一连好几年都没有晒好粮食,等到来年打开缸,粮食已经被虫子吃成了空壳。没办法,每到盘伏,他都要请父亲给他帮忙。

如今,机械化已经普及,收割机收完粮食,农家在田间地头就把粮食卖了,有很多农户,也像城里人一样,买一点吃一点。这也不怨他们懒,主要是家里的棒劳力都出去打工去了,留守的老人们实在没有力气,把成缸的粮食往外盘。也只有个别细心的人家,还要专门留些稻种、麦种,在伏天拿出来晒。不过,他们蹒跚的身影和饱满的种子,在那一天都很累,累狠了,才睡得香。

盘伏,乡下老掉牙的办法,如今不再时兴,早已成为很多人心里的情结,那份情结,迟早会发芽……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