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茶坊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难忘的军营情结


王长江

时间似流水,转眼间从部队退伍返乡近40年了。每当回忆起那火热的军营生活和纯真的战友情谊,真是令人感慨,让人怀念和珍惜,军营情已融入我的骨子里和血液里,它至今让我难以忘却。

1979年12月,我从家乡淮滨县应征入伍,当时只有14周岁的我可谓是一名少年兵。穿上绿军装,从县城乘汽车再经信阳乘绿皮列车,经过两天三夜的运行,下火车转军车,我们这批信阳兵终于来到了位于大西南的野战部队驻地重庆市。

刚到部队,由于水土不服,顿觉天旋地转,饭也吃不下去,这些情况被临时带我们的新兵班长发现,班长是团通信连从战场上下来不久的老兵。班长的家乡是革命老区安徽省金寨县,这位班长待兵很好,为了让我适应新兵生活,他像大哥哥一样安慰我,并破例让我两天不出早操,在班里学学叠被子就行。几天后,与五湖四海的新兵熟悉后,我便投入到新兵的队列训练中,立正、稍息、齐步走……很快便有了一个兵样。

三个月的新兵训练结束了,我们这40多个新兵被分到了老兵班。我们连是高射机枪连,简称“高机连”,是打3000米以下低空飞机的,也可打地面目标。刚下到班里时,由于身体素质有点儿差,单杠拉不上去,投弹不及格,当时带我的四川剑阁县班长蒲文顺就利用中午或晚间,手把手地带着我练,经过半个月的苦练,我的各项军事素质很快得以提高,当年赴四川西昌实弹打靶时,作为二枪手的我获得首次连嘉奖,当时心里十分的激动与高兴。

第二年下半年,由于工作需要我被调到市中区的十三军教导大队,由此离开了野战团。教导大队是培养全军连排干部和优秀班长的,我们这些小兵是给他们做后勤保障的。几期学员中,大多都是越战下来的,他们中有荣立一、二、三等战功的,也有战斗英雄。训练之余,经常听他们讲战斗故事,讲到激战时,让听的人感到十分扣人心弦,也让我们这些新兵们精神为之一振,不禁感慨道:“要是早入伍几个月该多好啊,也可以和老兵们一样冲锋陷阵,干掉几个敌人。”

这些学员后来先后结业,并成为各级军事单位的骨干力量和主帅,为部队的正规化、现代化建设贡献了力量。我们这些保障兵,随着服役期的届满,也都先后退伍返乡。目前仍能记起当年的几位战友,分别是四川的周文斌、赵陆军、小苏、小蒋、小徐,云南昭通的钱云飞、胡德元,山东的小徐。

一日从军,终身不忘。部队教会了我们雷厉风行、干就干好、做就做强,战友相处个个亲如兄弟。是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教育了我们,让我们终身受益。尽管在地方遇到诸多的不如意,但我们这些曾经的军人始终不忘军心,牢记光荣,勤于奉献,无怨无悔。

至今我仍记得当年团文化活动中心两侧上书的“发扬优良传统,争取更大光荣”12个金黄色大字十分的醒目,至今仍在我的脑海里浮现,且终身不会忘记。退伍返乡,我先后做过民兵连长、治安队长、公安通讯报道员、县报编辑,且至今仍在从事新闻宣传。在20多年的新闻宣传工作中,年年被县委、县政府评为优秀通讯员或十佳新闻工作者,在各类媒体发稿数以万计,仅图片就有上万幅。回想这些成绩的取得,这首先应归功于当年人民军队、解放军这所大学校、大熔炉对我的教育培养和磨炼。

值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5周年,在八一建军节来临之际,特祝我们的人民军队永远向前,所向无敌,祝老首长和战友们节日快乐,幸福安康!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