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厚炳
万象河坐落在我的家乡距离商城县西29公里的观庙镇内,万象河是一条很小的河流,一年四季水流不断,为沿途农田灌溉提供了便利。万象河发源于观庙镇大石桥水库大坝埂下,沿途流经梅楼村、柳大湾村、大庙村、凤凰村、观庙村以及汪桥镇的邱庄村、黄岗村、万河村、铜山村,奔向潢川县双柳树镇那条大河,流向远方。
那是1975年,善良朴实的观庙人民和往常一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然而这一年,有远见的部分观庙人却作出了观庙历史上的大胆决定——建立观庙高中。当时的物资条件十分匮乏,观庙人民克服重重困难,建了一排排砖瓦房作为教室、宿舍。在第二年秋天,开始招生。从此,万象河畔流淌着朗朗的读书声。当时的观庙街道,狭窄、蜿蜒,人口居住不是很多,那所高中学校就是观庙人心中的神圣殿堂,每个老师或者学生穿梭在观庙高中校园内的时候,身上绽放的朝气蓬勃的风采,在明媚的阳光下熠熠生辉。
万象河畔建立的观庙高中,犹如一块磁铁,时刻吸引着学生、家长、老师以及社会各界的心。每一位老师,面对一双双渴求的眼神,他们心潮澎湃,全凭对这份教学工作的热爱、激情,苦苦地摸索教学方法。每个学生都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琅琅书声流进万象河,萦绕驼峰山,在校园里回荡。
我记得观庙高中老校区教室的窗户很小,排列很整齐,当那些大哥哥、大姐姐琅琅的书声从明亮的窗户里传出时,观庙街道上那一刻似乎宁静了。大家都在倾听学生们的读书声,对校园里的一树一草都充满了向往和敬畏,淳朴的观庙人把未来发展的希望寄托在琅琅书声里,他们坚信,这些书声一定能飞出大山。
当父辈铁打的肩膀挑来大米送到学校时,汗珠肆无忌惮地在他们满是褶皱的脸上流淌,看到儿子阳光般的笑脸和自信的眼神,所有的辛苦都值得了。当母亲柔韧的双臂挎着一篮子青菜换来一些毛票,小心地包好揣进口袋,在校门口看到女儿那青春飞扬的身影跑出来时,母亲头一天晚上割菜、洗菜、捆菜的辛劳顷刻间飞向九霄云外去了。望着母亲枯枝似的手掏出小布包一层层打开取出一张张皱巴巴的小毛票儿时,女儿的心中已暗下决心,一定珍惜每分每秒,绝不能辜负母亲的期望。
想起父母粗糙的大手遮住生活的阴影,望着重重叠叠的山峦阻隔着乡亲们一心想走出大山的念想,在浓郁的学习氛围里吮吸着辛勤的老师给予的知识营养,每一位学生都已立志,努力奋进,走出大山,反哺家乡。
功夫从来不负有心人,万象河畔的观庙高中,在师生努力下,在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关心支持下,老师播撒的种子在辛勤的汗水浇灌下终于开花结果了,捷报频传,稀释了挂在驼峰山上的乡愁;佳绩勇创,愉悦了父老乡亲惆怅的心情。商城县一位热心的作家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结合观庙风土人文情怀,结合观庙本土教育,再结合他所曾经居住的100多人的村民组就考出了73位大学生的喜悦豪迈心情,花费了大量精力与时间,写出一部长篇报告文学《中国状元第一庄》,引起教育界的重视,外面的春风开始关注这个闭塞的小镇。《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河南日报》中央电视台等有影响力的媒体争相报道观庙教育的发展奇迹。
生活中的磨难只会在没有斗志的人面前露出狰狞的面孔,贫穷、苦难也曾困扰着万象河畔的观庙人民,但是他们一步一个脚印地摸索前行。观庙师生和社会各界逐步总结出“三苦精神”——学生苦学,教师苦教,家长苦供,这成为观庙教育的灵魂。观庙人用自己独特的教育方式为小镇打造出一张烫金的名片——大别山下状元乡。
狭小的教室里已装不下琅琅书声,应时代的呼唤,为适应日新月异的发展,21世纪初,观庙小镇决定另建新校区。新校址依然选在万象河畔,离老校区、驼峰山不足一公里。宽敞的校园,现代化的教学楼,幽静的林荫,一幅幅励志标语图画,营造出浓厚的学习氛围。观庙镇吸引着各方媒体的关注,从大山深坳里飞出的金凤凰都已在祖国各个领域的岗位上贡献自己的力量,这一切都源自当初的琅琅书声。
涓涓万象河,温柔地流淌着莘莘学子的琅琅书声,悠悠驼峰山深情地凝望着观庙小镇今天的繁荣。如今,万象河畔的观庙高中走过了40多个春秋冬夏。一代又一代的老师们砥砺前行,把青春的汗水洒在三尺讲台上,用一支支粉笔书写无悔的人生,用窗前的灯光照亮学生的迷茫,用满含热泪的微笑送走一批批登上高等学府的学子。
驼峰山依旧松涛阵阵,万象河日夜奔流不息,琅琅书声甜美如初,衷心祝福观庙教育更上层楼。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