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专题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文庙后街:几易其名承文脉 老街新貌更精彩


本报记者 李亚云

在浉河区老城街道义阳社区,有一东西向小巷,名曰文庙后街。义阳、文庙,细品其名,初觉蕴藏深意,探寻其间,果然别有洞天。

单是义阳二字,就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据乾隆年间手绘信阳城地图,城内近北门处有一小山,名为义阳山。此小山于民国年间被铲除。虽如此,但溯寻历史,义阳社区仍沿用其名。 以命名为路径,守护与传承城市文化记忆,体现的是一座城市的温度。相比义阳社区,文庙后街有着更深厚的文化内涵。文庙后街原名法院胡同,东起中山路、西至广场南路,民国五年命名为文庙后街、审判厅胡同。1947年,因当时法院设于该街,更名为法院街,其后又更名为法院胡同。据义阳社区工作人员冯卫军介绍,因城区建设和变迁,为延续城市文脉,约十年前,法院胡同再次更名为文庙后街。

时间相去百年,文庙后街几易其名,再归来处,正源于儒家文化的影响力。据史料记载,信阳城阳城是孔子周游列国的最后一站,也是儒家思想发源地之一,著名典故“子路问津”“叶公问政”均发生在信阳境内。坐落于文庙后街南侧的文庙大成殿正是孔子周游列国时的讲学之地。

文庙大成殿是信阳市区仅存的古代建筑,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据《信阳县志》记载,文庙始建于元代,明、清历经修复,规模宏大,蔚为壮观。文庙建筑群包括大成殿、崇圣祠、展泮池、正门桥、尊经阁、名伦堂等。但自民国以来,文庙多毁于兵灾,现仅存文庙大成殿。

昨日,带着对圣人先贤的崇敬,记者步入文庙大成殿,只见大殿建筑在一高台上,十分庄严肃穆。大殿之内,供奉着孔子等历代儒家代表人物,其中不乏市民前来祭拜的印记。

自文庙大成殿向北数十米,即进入文庙后街。不同于大殿内庄严肃穆的氛围,文庙后街处处铺陈出宜赏宜观、宜停宜行的休闲气息。崭新的柏油路延伸至整个街巷,街巷两侧,青瓦白墙,墙上以老城故事为主题的宣传长廊与街巷文化十分契合。街头新打造的小游园间,塑胶步道安放于红花绿叶间,自成街巷一景。“以前这里建筑垃圾成堆,违建的房屋不少,谁能想到一拆一建,变成了小花园。”今年66岁的居民王花敏感慨地说。

信步小巷,倍觉惬意。藏身于巷子深处的市政府机关幼儿园为宁静的深巷增添一份活力,这里是小朋友成长的天堂。歌声阵阵、笑语盈盈中,可见树上点点樱红,藤上葡萄初探,一园生机、一园活力。

悠长小巷的尽头,一家手工棉衣店吸引了记者的目光。一名中年男性手戴顶针,正缝制着布料,穿针引线,动作娴熟。“1990年,我的老母亲李根莲就推个小车,在中山路摆地摊卖手工棉衣。2001年,我学会了老母亲的手艺,在这个巷子租下门面房,做手工棉衣。就这样一针一线地缝,一缝就是两代人,一缝就是几十年。就身边的小孩,不知多少穿着我们的手工棉衣长大的呢!” 52岁的吕彬本是市麻纺厂的下岗工人,靠着一双勤劳的手,缝制出了一家人多彩的生活。

郁郁草木翠,悠悠文化浓。文庙后街的故事,个个精彩!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