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陈洪明先生告诉我要出版一本集子,让我作序,倍感荣幸!月是故乡明。每个人都有故乡。人人都爱故乡的人、美景……都喜欢听故乡的故事。还是说说我与陈洪明先生的老乡情吧!
我和他是同乡,又在一起工作多年,对他的情况比较了解。他出生在偏远的农村,十多岁就到离家将近40公里的县城上中学。他知道农村的孩子在县城上学不容易,所以刻苦学习,成绩优异,初中毕业时就被学校保送到县高中上学。在国家三年经济困难时期的1960年,他18岁参军,19岁入党,退伍后在县供销社上班几年,以后就一直在宣传部门工作。
陈洪明先生喜爱文学。在郑州大学带职上学期间,就在校刊上发表文学作品。在县委宣传部任副部长兼新闻科长期间,曾在国家、省、市报刊上发表许多新闻、通讯、报告文学。退休后仍然坚持写作,并在慈善诗会花开讲堂上网课。从学习律诗、绝句到词、赋、曲,专心致志地听课,一丝不苟地办作业。他创作的诗、词、赋、曲,在古调古韵中抓住现代生活的本质,通过具象的捕捉,委婉的倾吐,空灵的语言,对生命哲学进行再造,并以丰富的镜像影射了人世繁华,它所塑造的正是一种不拘绳墨、超逸不羁的精神雕塑。
集子中有篇“家乡的红薯”,这么响亮的名字,一下子勾起了我儿时的记忆:早饭吃红薯,午饭吃红薯,晚饭还是吃红薯。一日三餐,红薯面红薯馍,离了红薯不能活。如今改天换地了,东岳镇的红薯变成了“金疙瘩”。中国经济学界的泰斗,当代中国杰出经济学家吴敬琏,和恩师顾准,20世纪60年代末和20世纪70年代初在我们的家乡,他们进入了成果最丰硕的时期。家乡东岳镇,中国农村经济改革第一乡诞生了。
陈洪明先生的作品大都是亲身经历,有感而发。读他的作品如身临其境,感同身受。他用朴实无华、亲切自然的语言,娓娓道来,字里行间流露出真诚和实在,且语句顺畅,如行云流水。好文章,是人的精神的良药,可励志,可怡情,可提神。谁读了,都会受益。陈洪明先生虽然年逾花甲,但仍然勤奋学习,笔耕不辍,真是难能可贵。陈洪明先生的精神,仍有创造力,像托尔斯泰和雨果那样,是最幸福的。因为写作生活结束了,生命可能就变得空虚了。
一本集子与那些过往。我认为,这不是一本普通的文学集子,而是一本丰盈的息县地域文化书籍。
(作者:魏清海,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郑州市作协副主席,河南省独家“中国著名作家签名藏书馆”创建者。)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