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余 江 尹 斌
初夏时节,走进息县小茴镇张老庄村,天蓝、地绿、水清,好一派生态宜居的田园风光!殊不知,曾经的张老庄村“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屋里现代化、屋外脏乱差”。
“俺们村这两年最大的变化就是环境干净多了,群众乱扔垃圾的习惯也没了。”5月6日,谈起变化,该村64岁的村民卢振中感慨万分。
为破解垃圾围村难题,2018年以来,息县从源头上抓垃圾分类减量,探索建立“户分类、组收集、村分拣、乡转运、县处理”的农村垃圾分类减量新模式,取得较好成效。在村庄干净整洁的基础上,息县着重在收运处置体系建设、垃圾分类以及监管机制上下功夫,不断健全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统筹县、乡、村三级设施和服务,确保“扫干净、转运走、处理好、保持住”常态化运行。
在杨店乡张围孜村,家家户户门前都有两个垃圾箱,厨房垃圾干湿分类,每天流动垃圾车会准点穿行于村头巷尾收集垃圾。
“过去的垃圾都是一倒了之,现在搞垃圾分类,分得好就能得到‘绿色积分’,兑换物品。”息县教体局驻张围孜村第一书记张生舞说,“垃圾分类一点儿不难,我们采取‘二次四分法’,由农户初分、保洁员细分,将垃圾分为可腐烂、可回收、有毒有害、其他不可回收4类,可实现源头减量60%。”
垃圾变废为宝、垃圾源头减量、让群众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目前,“二次四分法”等垃圾分类方式逐步在全县推广。
据悉,自实施垃圾分类以来,该县制定了乡村垃圾分类方案、“生态文明示范村”垃圾分类工作考评体系以及生态文明公约、公益岗位人员管理办法、职责履行考评制度,开展生态文明日、积分兑换、构建联盟体守护生态等,形成一套长效机制。通过实施“农户+公益岗位+分拣中心”三级资源分类,从源头上减少了垃圾的产生,升级的不仅是村容环境,更是环保理念。
如今,行走于息州大地之上,到处环境优美、清新如画,城乡一体、协调发展,人们不仅看到了近年息县城乡面貌发生的巨大变化,也从广大干群脸上看到了满满的获得感、稳稳的幸福感。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