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茶节快报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写在第30届信阳茶文化节(下)

看振兴 富民强域业态新


本报记者 杨长喜

4月28日,第30届信阳茶文化节(线上)如期开幕。三十而立,已经举办了30届的信阳茶文化节给信阳茶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她让信阳城市因茶而名,让信阳农业因茶而强,让信阳茶农因茶而富。作为我市的传统特色优势产业,竞争力强、前景广阔的生态产业、富民产业,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茶产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三十年,我市茶产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呈现又快又好发展的良好局面,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茶产业已成为信阳山区农民的重要收入来源,是信阳市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一大特色亮点,成为信阳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跨越的有力支撑和重要抓手,是信阳发展特色农业经济和农民致富的支柱产业,并在全市经济发展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截至2021年年底,全市茶园面积216万亩,茶叶产量达8万吨,总产值达150亿元。全市现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家,省级龙头企业24家,中国茶行业百强企业7家;拥有中国驰名商标8个;现有茶叶从业人员达120万人。

挺支柱 优势产业富茶农

信阳种茶历史悠久,也留下了诸多历史名人的记载。“淮南茶,光州上。”在《茶经》中,茶圣陆羽这样记载。宋代大文豪苏轼也曾赞叹:“淮南茶,信阳第一。”多年来,茶产业作为我市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在茶农增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浉河区董家河镇车云山有着悠久的种茶历史。在20世纪50年代,车云山上产出的茶,曾作为礼物送给国家领导人。“要说茶产业真正开始发展,也就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近几年开始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近日,董家河镇车云山村支书、主任罗超告诉记者,“茶叶是我们村的主产业,是我们村的‘摇钱树’。”

这棵“摇钱树”,能给车云山村的人带来多少“金子”呢?罗超算了一笔账:车云山村有158户居民,4800亩左右的茶山。每亩能产出30斤左右干茶,去掉各种成本之后,每亩茶园能给茶农带来3000-4000元的收入。也就是说,这将近5000亩茶园,每年能给村民带来1500万元左右的收入。

茶农的口袋富了,“脑袋”也跟着富了起来。村里的面貌早早地就发生了改变:早在20世纪90年代,电视机基本在村里实现了普及;农家乐、民宿等,在村里发展方兴未艾;10多家大大小小的合作社,实现了资源集约利用;抖音、快手等新兴直播方式,在村民中越来越多地应用。

近期,车云山茶叶又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信阳农林学院茶学院与车云山村开展结对共建活动,为车云山村打造“信阳毛尖第一村”品牌助力。而车云山村,也将在现有基础上,通过打造千佛塔景点、新建地标建筑等,让车云山茶更具知名度。

车云山村茶产业的发展并不是个例,在浉河区,有不少茶叶专业村,村民们依靠茶产业,实现了小康。据统计,自2016年以来,全市茶产业持续快速健康稳步发展,按照“一稳定三提高”的总体要求,突出“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发展质量明显提高,产业规模持续壮大,产业效益显著提升。茶产业作为信阳市传统优势特色产业,在强农富民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彰显,茶产业成了名副其实的富民产业。

百花放 崭新姿态向市场

茶产业发展,从来都不是单纯的种茶、喝茶。近年,我市不断丰富茶产业品种、拉长茶产业链条、促进茶产品出口,茶产业呈现又快又好发展的良好局面,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都是信阳毛尖,这两年,商城县将侧重点放在打造高山茶品牌上,丰富信阳毛尖的内涵。商城多山,且不少山头海拔高,昼夜温差大,自然气候条件非常适合高山茶生长。加上品种、外形、加工工艺等,商城高山茶口感别具一格。2020年11月,商城高山茶团体标准通过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团体标准委员会专家组标准审查,并在国标委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公告发布,成为我省目前唯一的茶叶团体标准。

在浉河区、商城县茶叶各自呈现不同特点的同时,光山县、罗山县等不同产茶县区的茶企也都推出了各自特色的茶叶,推出了不同品种的茶食品、茶饮料等茶相关产品。

新形势需要新思路。为促进茶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市积极适应市场发展规律,加快推进茶产业转型升级。在产品结构调整上,注重多茶类发展,积极研发茶叶深加工产品,大力开发生产大宗茶,丰富了产品种类;在产品包装上,大力开发简易包装,有效降低了成本,提升了市场竞争力;在产品销售上,积极发展电子商务,拓宽销售渠道,降低营销成本;在产业发展上,通过整合资源,加快建设茶产业集群和集聚区,积极发展茶文化旅游,推进茶产业的一、二、三产深度融合,促进茶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积极适应市场多元化需求,推进茶产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茶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一步步发展前行的尝试、一条条惠民措施的出台、一份份辛勤耕耘的收获,让信阳茶产业在乡村振兴上有了更多作为。

目前,全市已形成以信阳毛尖、“信阳红”为主导,金刚碧绿、仰天雪绿、赛山玉莲、新林玉露、申林薮北等地方名茶百花齐放,卢氏、辰龙、绿源等茶企业出口茶稳步增长的良好局面。据统计,2020年,全市红茶产量达到1.3万吨,产值23亿元;黑茶产量3650吨,产值1.4亿元;白茶产量1010吨,产值1.05亿元;乌龙茶产量600吨,产值6000万元,部分企业还开发生产了花茶、黄茶等茶类。此外,我市还在茶饮料、茶食品、茶日用品、茶包装、茶机械等方面的研发取得积极进展,信阳毛尖茶饮料、茶糕点、信阳红茶酒、绿茶纤维内衣、茶枕、茶多酚胶囊已相继投放市场。茶产业链条的延伸拉长,推动了我市夏秋茶资源的充分利用,茶产品结构正在趋向合理,茶产业后发优势正逐步显现。

齐争鸣 公共品牌价值凸显

4月12日,“2022年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研究结果在浙江发布,信阳毛尖品牌价值75.72亿元,位列全国十强第三位。从2010年首次参评“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开始,信阳毛尖的品牌价值排名一直稳居前三位,品牌价值从2010年的31.7亿元一路攀升,今年达到75.72亿元,10余年间品牌价值翻倍增长。

品牌价值在提升,与我市茶产业的多点开花分不开。“品牌是我的脸。”谈及品牌创建,信阳市茶产业协会会长、文新茶叶有限公司董事长这样说。他介绍,30年前,文新公司成立后干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提出实施名牌战略,向国家工商总局注册了“文新牌”信阳毛尖。如今,文新品牌2021年以7.98亿元品牌价值位居全国茶叶百强第13名,连续10年大幅攀升,无论是品牌价值还是品牌排名,文新茶叶始终稳居河南茶叶第一位。

文新茶叶的品牌创建,是我市茶产业品牌创建的典范。近年,我市大力实施品牌名牌推进战略,努力保护、使用好信阳毛尖和“信阳红”公用品牌,鼓励企业创建自主品牌,靠品牌树形象、拓市场,创建出了一批让广大消费者信赖、知名度美誉度高的茶叶品牌。据统计,目前,全市已成功培育出8个中国驰名商标和30多个省级著名商标。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近年,市委、市政府立足市情,作出了做大、做强茶产业的规划部署,相继制定、实施了《“十一五”茶产业发展规划》和《信阳市茶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并出台了相关配套政策,确保发展规划实施。我市围绕《河南省茶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和信阳市茶产业发展规划发展茶产业,全市茶产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今年1月20日,信阳市委六届二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实施“1335”工作布局,明确提出特色品牌创建“两茶一菜”。在今年4月8日举行的市委常委会上,会议原则通过了《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实施意见》,再次提出了在“两茶一菜”上下功夫做文章,为我市的乡村振兴发展助力,茶产业的发展将会迎来更好的明天。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