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文旅周刊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文”风而动 “创”南走北


——我市积极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王清丰

今年1月,市委六届二次全会系统提出实施“1335”工作布局,叫响“美好生活看信阳”城市品牌,构建大别山精神文化旅游带,与高校专家、策划团队、行业协会、旅游景区等深度合作,构建文旅文创产业链。信阳文创“文”风而动,“创”南走北。

巧弹文创人才“流觞曲”

巧借近水台,先得明月亮。我市现有6所驻地高校,拥有中高级文创人才240人,文创相关在校学生4000多人。近年,我市挖掘驻地高校人才禀赋,借将带兵,借船出海,着力孵化文创团队,形成信阳师范学院邹东升、信阳学院张瑞瑞、信阳农林学院胡正元等航母级文创雁阵。我市文创从单兵作战,发展成头雁引领、雁阵驱动、千雁齐飞的局面。建立非遗专家委员会,筹建信阳市文创人才智库。创优人才环境,制造人设符号,打造张睿陶瓷、赵志杰版画、朝晨版画、邓晶晶刺绣、郭雨乡建、王宝刚食文化、王伟视传、黄晋云环艺、朱晓磊青白瓷等30多组个人IP,让专业领跑者举旗吹号,激活文创一池春水。

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我市针对文创发展新要求,大力吸引创智人群,积极参加“第四届中国·河南招才引智创新发展大会”,广纳省内外贤才。聘任LEED国际生态联盟乡土设计研究院院长、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设计专委会副主任、乡村细作创始人梁军为信阳市文化创意首席顾问,指导我市文旅融合和文创开发。邀请中国美术学院专家孔文龙来信指导,系统设计“食尚信阳”动漫图标和新文创空间,打造独具特色的文化品牌。外邀知名文旅专家陈伟博士来信指导,参与旅游文创和民宿开发。山东临沂金牌柳编工艺师解修学在息县建立工作室,指导当地开发杞柳编。

培育“土疙瘩”,炼成巧工匠。我市有数量庞大的乡土文化人才,仅各类非遗传承人就有500多人,他们是文创人才的后备军。近年,我市完善多部门协同机制,导入优势资源,构建乡土文化人才360°支持系统,为乡土文化人才保驾护航,形成乡土文化人培养“蘑菇效应”。去年,信阳毛尖茶制作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周祖宏、烙画市级代表性传承人詹东升和茶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杨静成功获批“信阳市技能大师工作室”,商城炖菜烹饪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刘泽林和金刚碧绿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杨耀博成功入选“信阳市技术能手”。

激活文创设计“万花筒”

以专业联通为纽带,更新文创设计理念。疏通渠道,为民间文创人才和互联网企业、设计企业、设计师搭建交流平台。去年,市文广旅局与信阳学院联合开展“非遗传承人+”对话活动,信阳高校设计师和文创开发者、非遗传承人40余人展开面对面对话,研讨刺绣、剪纸、叶雕、木艺等传统美术的再设计。今年,市文广旅局与信阳师范学院、信阳农林学院合作开发“美好生活看信阳”主题文创。信阳博物馆联合河南博物院共同打造信阳历史文创产品,有考古盲盒、青玉人首蛇身饰棒棒糖等50多件。信阳图书馆与信阳学院合作开发图书文创产品。

以技能培训为抓手,提升个体设计能力。去年,市文广旅局举办“信阳市2021年非遗直播带货培训班”,70多人参加培训;市文广旅局联合市教体局,举办“信阳市研学旅行和非遗研学培训班”,90多位相关人员参加培训;举办“信阳市2021年非遗工坊与非遗技能提升培训班”,提升刺绣和编织设计能力。此外,潢川举办火绫子、渔鼓道情、空心贡面制作技艺等专题培训班,新县举办民歌传承人培训班,光山县举办花鼓戏培训班,息县举办嗨子戏培训班。通过技能培训,文创从业者吸收了知识,更新了大脑,增添了能量,提升了个体设计能力。

以赛事活动为先导,促进文创设计开发。去年以来,我市先后举办“首届传统工艺大赛”“信阳市首届十佳伴手礼大赛”“首届信阳市红色文化创意设计大赛”等10多项文创赛事,让文创设计遍地开花。大量文创赛事释放出“鲇鱼效应”,形成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局面。

描画文创产品“美人妆”

弘扬大别山精神,焐热红色文创。挖掘信阳本土红色文化资源,找准红色文化与大众需求对接点,以红色文创传承红色基因,阐释大别山精神内涵。去年首届红色文创设计大赛作品涵盖产品类、短视频类、标识类等三大类,有体现红色历史文化的《红色大别山系列文创》,有展现大别山精神风骨的《永远的红军洞》,有体现信阳文旅融合发展的《梦里家山》等,红色文创实现了佳作更佳、红色更红。

强化美学引领,扮靓茶文创。我市以茶旅融合为着力点,力促创意驱动,推动茶文化再造,形成茶创意研发、加工制造、销售流通、市场服务等为一体的文创链。引导固始大别山陶艺园、罗山吴人陶及本土陶瓷艺术家开发紫砂陶瓷、铁壶、玻璃器皿等茶器文创,组织本土木根雕、刺绣服饰、古琴斫制、盆景从业者开发设计茶台、茶盘、茶服等茶周边文创。今年举办的“信阳毛尖文创大赛周”,吸引50多位设计师和文创人参加,征集茶文创作品800多件,涵盖茶包装、茶插画、茶广告、茶衍生品等四大类,我市茶文创正蓄势待发。

推动创造性转化,创新非遗衍生品。我市有100多项传统手工艺。新形势下,我市着力构建良好的文化生态、市场生态和产业生态,不断推进传统手工艺迭代升级,使之与现代市场接轨,与大众需求合拍。对柳编、陶瓷、草编、泥塑、刺绣、根雕、石雕、毛底布鞋、旗袍等传统手工艺进行再设计、再创造,激发市场活力,培育消费忠诚度。孵化出许煦剪纸、丽薇叶雕、李娟石画、一涵明港刺绣、小曹木艺、鹦鹉姐偶人、李斌石雕、西林木雕、蔡涛木旋、卫东玉雕等近100个文创品牌。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