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长喜 文/图
信阳,也称申城。“申城”这个名字的来历,与历史上的“申伯”有关。申伯楼,就是为了纪念申伯而建设。
中心城区,浉河公园内,最高的那栋建筑,就是申伯楼。每天早晨,老人们都会在这里练嗓子、练舞蹈;旁边的大象滑梯,更是承载了信阳人的记忆;动物园、假山、一草一木,都让这座公园成为中心城区人气最旺的地方之一。
据市园林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申伯楼的命名与信阳悠久的历史有着很深的渊源:申伯乃西周著名政治家、军事家,申国的开国君主,信阳是他的封地,秦时设为义阳乡,北宋则改称信阳,所以信阳亦称“申”,即申伯之“申”。在公元前771年,由于周幽王的暴政导致民变,申侯联合缯国和犬戎一起进攻幽王,最后幽王被杀于骊山下,朝政便由周公、召公、申伯等人摄行,史称“共和行政”,之后周平王继位,申伯又力助“平王东迁”,覆灭东周,开启了春秋时代历史上的新纪元,有诗人君吉甫作《崧高》一诗以赞申伯。我市立楼以彰其名,以缅其德,期望申伯之贤长留天地间。
据了解,申伯楼为汉代建筑风格,楼体结构为三层加两附层。设计沿用信阳古八景中“奎楼晚照”的奎楼结构模式,整体运用中轴线手法对建筑及空间组合布局,并采用汉画像砖中的楚风汉韵特色,结合现代园林艺术表现形式,呈现庭院与楼阁,人文与自然合一的风格。申伯楼中部,平面和入口楹联亭采用方形,窗洞用圆形,有天圆地方之说;三层楼身是根据古时地位显赫人专用三出阙身之礼建设,四周附以12根木柱托檐,衬托出庄严重要;楼外围以雕花石栏围护,古朴自然;中轴左右以林木花卉围绕,为楼阁增添动感与灵气,古今相得益彰。在内部空间利用上,申伯楼一楼为历史文化展区,内有申伯立像和申伯受封于申的历史记载等;二楼为介绍申国历史梗概的12块雕刻书等;三楼彩绘着“凤鸟光明”的竹簾;阁楼为历代文人墨客的题词。
“建成以后,申伯楼多为我市文人墨客所用,他们在此交流书法、绘画等艺术,申伯楼也成为文化交流的场所。”浉河公园管理处负责人刘建伟告诉记者。因为疫情等原因,申伯楼近期没有开放,但申伯楼旁,依然充满了文艺的气息。每天早上,附近的老人们都要在申伯楼前练嗓子、跳交谊舞等,展现新时代申城老年人的精神风貌;而不远处的滑梯、游乐设施等,则成了孩子们快乐的天堂,蓬勃的朝气象征着这座城市的未来。
古申国,今信阳,在这片瑰丽宝地之上,历史和辉煌并存,传承与创新共享。申伯楼作为贯穿古今的标志性建筑,将随着历史的车轮走向更远的未来。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