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茶坊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春联随想


范广学

过了腊八,乡村集市上开始热闹起来。有卖春联的了,有的卖家把春联摆放在木案子上,有的摆放在地上铺的塑料布上,红彤彤的颜色在阳光映照下分外鲜艳夺目。寒风瑟瑟,卖春联的人不断搓着手、跺着脚,脸上一直洋溢着灿烂的笑容。过年的喜庆气氛在弥漫着,家家户户都要买春联,过年门上贴春联不仅是一种仪式感,也是一种幸福感。

走在大街上,各种年货琳琅满目,浓浓的年味儿包围着我。

远古时代,人们认识水平低下,为了驱邪避灾,过年时在门上挂上桃片,后来逐渐演变为贴春联,一直流传下来,成了经典不衰的中华文化。春联包括门对子和门心,门心可以是字也可以是画,又叫门画,画中人物多是关羽、张飞等古代战将,老百娃说是“守门神”,保佑全家平安。

对子的内容又叫对文,包括上联、下联和横批,有祝福祝愿的,如:平安如意千日好,人顺家和万事兴,横批是“万事亨通”;有写景抒情的,如:迎春燕语巧,踏雪马蹄香,横批是“春意盎然”;有歌颂党的好政策的,如:东风化雨山山翠,政策暖心处处春,横批是“春风化雨”。还有一种是丧家贴的春联,表达思念之情的,丧家头年过年不贴春联,第二年和第三年分别贴黄色、绿色纸的春联,三年之后守孝期满,才可以换成红色春联。

集市上出售的春联是印刷体的,手写体的是那些“童言无忌”“鸡鸭成群”“日行千里”等小标签。过去年代,乡村人们生活贫苦,为了省点钱,买两张红纸,然后登门到专写春联的人家,给点辛苦费也比买的合算。如今也还有特别讲究的大户人家,年年邀请当地书法名家来家里手写春联。

借着乡村振兴的东风,新农村建设日新月异,乡下人的老破旧房少了,高大上的楼房多了,高门大楼气派亮堂,大春联应运而生,门心换成“春”“福”两字大斗方,大金字春联红通通金灿灿,分外大气养眼。

说起春联,我也有过一段不堪回首的铭心往事。那是20多年前的春节,当时的我,在社会上滚打得精疲力尽,一年到头也没挣几个钱,妻子单位也不景气,发不下工资,儿子学会走路没多久,面临巨大生存压力。后来,还是妻子想出了办法,她鼓动我卖春联。说干就干,进了县城,到新华书店批发春联,不巧的是只有门画,没有门对子了,妻子说没有的就写。我的毛笔字拿不出手,不情愿干,妻子说不要怕,只当是练字,写着写着字就好看了。于是,批发了红纸和墨汁。当时贴年画已经不流行了,乡下人正陆续建新房子,亮堂的房子、崭新的墙壁,谁也不想贴上年画,我只是进了少量的山水年画,货全才好卖。

正值三九天,寒风刺骨,白天骑着自行车驮着春联赶各个集市,站街沟叫卖,夜里裁纸写字,手冻出道道血口子,中午的阳光暖在了身上,心里又燃起了希望。

为了生活,再苦再难,我一直咬牙坚持着,谁知那一年的行情太差,剩下了不少春联。后来,我了解到是秋收后有不少闲人挨家挨户送春联了,他们挑着春联和香蜡纸炮,由熟人领着,一家家上门交易,或现钱或赊账或稻谷兑换,我不知道那时的心情低落到了何种程度,年后我就外出闯荡了,至今不愿回忆那段往事。

现在,很少有送春联和专写春联的人了,集市上卖的印刷体的春联时尚气派,想买啥有啥。

年年家里买春联、贴春联,都是我一个人包办,那红红火火的春联温暖了我的心房。拜年时,我也会驻足观望别人家的春联,从中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并为祖国的强大和百姓的安居乐业而自豪着。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