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南湖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到延安去


王 瑶

出发去延安那天,北京暴雨倾盆,当飞机在跑道几度滑行后终于起飞,直至29000英尺、8839米的高空,而后慢慢降落,弦窗外渐渐清晰,看到沟壑纵横的山脉,看到了巍峨屹立的宝塔山,我知道,那是延安。隔着几千米高空,我对这片革命圣地肃然起敬!

延安,我第一次来,带着敬仰和向往而来。但在我心头一直有个疑问:延安,这座陕北黄土高坡上的偏僻小城,当年为什么能成为中国革命的中心?

在后来的几天里,参观过杨家岭中共七大会址,走过枣园那幽静的小路,瞻仰过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住过的旧窑洞,看过梁家河的一草一木……那一幅幅泛黄的照片、一件件珍贵的文物、一段段感人的故事,一堂堂生动的党课,让我明白了为什么在这片沟沟坎坎的土地上,能孕育出新中国的希望。

80多年前,历经艰苦卓绝的长征后,红二、红四方面军长征到达陕北,与中央红军胜利会师,陕甘宁革命根据地从此成为中国革命的大本营。1937年,中国共产党将陕甘宁革命根据地改称陕甘宁边区政府,首府延安。在中国共产党的召领下,无数仁人志士到延安投身革命,凭着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扎根延安,用小米加布枪打胜了一仗又一仗,用双手和锄头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把原本地瘠民穷的边区建设成为政治上进步、经济上发展、军事上顽强的全国模范抗日根据地。

可以说,延安既是红军长征胜利的落脚点,也是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赢得抗日战争胜利,进而夺取全国胜利的解放战争的出发点。从1935年到1948年的13年,仅仅是历史长河中的短暂瞬间,却是熠熠生辉的13年,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运筹帷幄,决胜千里,领导和指挥了中国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奠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坚固基石,培育了永放光芒的“延安精神”,谱写了可歌可泣的伟大的历史篇章。

从宝塔山俯瞰三山(宝塔山、清凉山、凤凰山)两河(延河、南川河)环绕的延安城,安祥静谧,在圣地蓝与落日的余辉映照下熠熠生辉。当夜幕降临,璀璨多彩的灯光秀召唤着人们走向前,绚丽恢弘的音乐渐渐响起,在宝塔山15000平方米的山体崖壁上,一幅幅美轮美奂的历史画卷徐徐展开,那些光辉的历史一一呈现在人们眼前,让人感叹今日祖国的繁荣和美好。在延安听得最多的就是“到延安去”,80多年前,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到延安去,走过了两万五千里长征,扛的是步枪,吃的是小米,煤油灯点燃了燎原的火炬,老镢头开辟出了新天地,纺线车摇出了东方的晨曦。几天的党课讲的最多的就是“打断骨头连着筋,扒了皮肉还有心,只要还有一口气,爬也要爬到延安城。”那是在国难当头、民族危亡之际,一代代热血青年为了追求光明,追求真理,从沦陷区、国统区不惜舍弃一切奔赴延安,他们在延安找到了政治归宿。而今,一代代中华儿女踏着先辈的足迹到延安去,学习延安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学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学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寻找人生的真谛。今天,我也到延安去,去追寻那记忆峥嵘的往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无论走得再远,都不要忘了为什么出发,用中国共产党创造的延安精神照亮我未来前行的步伐。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