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 茂
傈僳族称虎为“腊扒”,打猎不打虎,据说虎也不伤其族人。他们所崇奉的虎为黑虎,与彝族相同。
纳西族人有古老的象形文字东巴文,记载着这一民族的历史,其中有名为《虎的历史》的东巴经,虎作为贤能的象征一直受到他们的崇敬。他们外出必选定虎日,认为虎日吉祥,可得到虎的保佑。虎日出生的子女也非同一般,受到重视。纳西族的门神则以牦牛与虎为配,一左一右,以祈平安。
普米族与怒族、拉祜族也都是崇虎的民族,习俗小有差别,但大同小异。此外,四川、甘肃的羌族,西藏的珞巴族等也有崇虎的习俗。
土家族分布于湖南湘西、湖北西部以及四川的部分地区。在该族的神话中有天上的白虎神变为人,下凡帮一老牧人与其孙女牧羊,于是这个孙女就嫁给了白虎神,并生下了七个儿女,以后就繁衍成土家族的田、杨、覃、向、彭、王、冉等七大姓。在土家族居住的地区,有不少名为白虎山、白虎堂等带有“白虎”字样的地名。
民俗与虎 虎作为吉祥物,象征镇恶辟邪。汉应劭《风俗通义》卷八《祀典·桃梗苇茭画虎》引《皇帝书》说,上古时有神荼、郁垒二神擅长抓鬼,捉来的害人鬼都用苇索捆绑,“执以食虎”“于是县官就在除夕饰桃人、垂苇茭、画虎于门,皆追效于前事,冀以御凶也”。由此可知,虎图是最早的门神画。旧时华北各地每逢除夕,喜在正厅悬挂年画《镇宅神虎图》;福建漳州一带则有《五福图》(画五只猛虎,谐音五福)一类的年画;山东潍坊则有《神虎图》的年画;山西、陕西等地有捏面花礼馍以祭祖或相互馈赠的习俗,面花礼馍即以虎、兔、鱼、鸟的造型为主;江浙一带年节时有以柏叶点铜绿并剪彩绒为虎形,名曰“老虎花”等。
古代元宵节有猜灯谜的习俗,猜谜者称“打虎”或“射虎”,将猜谜比作打虎,可见其难。
旧时安徽黟县、歙县等地还有农历二月二“打白虎”的风俗。据说白虎为岁中凶神,新春后出现于人间,必须驱走才能得福。此外,还有端午节“悬艾”以驱毒的风俗,将艾草扎成人形悬于门上,后又扎成虎形,称“艾虎”。
中国民间有许多关于虎的有趣习俗,在年节、婚礼、葬礼、祭祀时常常要用到虎的造型,许多孩子出生后,要穿虎头鞋,戴虎头帽,吃虎馍,玩虎玩具,虎伴随着孩子成长。虎字音与福相近,吉祥图案中有“虎鹿图”,谐音“福禄”。在民间,虎的吉祥纹图多见于年画和剪纸中。
清代文人舒位《黔苗竹枝词·红苗》曰:“织就班丝不赠人,调来铜鼓赛山神。两情脉脉浑无语,今夜空房是避寅。”(注:红苗惟铜仁府有之,衣服悉用班丝,女红以此为务。击铜鼓以鼓舞,名曰调鼓。每岁五月寅日,夫妇别寝,不敢相语,以为犯有虎伤。)寅为虎,五月寅日若夫妻同房而眠,老虎就会伤害他们。于是,没人敢违背避寅习俗。
有关虎的诗词、成语、故事、别称等就不一一赘述。祝愿大家虎年龙腾虎跃、生龙活虎。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