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 茂 文/图
得知光山县泼陂河镇的宋桥成为国家级传统村落的消息,对我产生莫大的诱惑,因为,很早以前我对宋桥就有所了解,故此,决定必须要去一趟。
在古代,一般而言村落都与地形地貌、地标以及姓氏有着密切的联系,宋桥也不例外。始于明末清初的宋桥,自然是宋姓大户人家的居住地。因距村半里有一片自北向南的水田,且是去武汉的必经之地,为方便行人,宋氏人家便建起一座三孔十余米的石板桥,故曰宋桥。时过境迁,宋桥早已改弦更张为余姓居住地,只留下宋姓人家残存的古建筑和一个古老的地名供人们去探寻。
站在古老的宋桥,远远望去,一个个小院布局合理,青砖黛瓦,坐西面东延绵二百余米。原北斗七星寓意的七个高大门楼,虽然如今仅存两个,看上去显得沧桑,但门楼顶部两端的镇宅神兽依然威武精神,整体彰显着一种昂扬之气,见证着宋桥几百年的繁华与沧桑。村中的石磙、碾盘尽管已退休多年,像一位老人孤单地固守着自己的领地,但斑驳的印记足以说明其曾经碾出了无数的丰收,多少鲜为人知的故事,都深藏在被凝固的历史中,任找寻者翻阅。
村周围的青山,跃动着云烟,湛蓝的天空,迁徙的鸟群在翱翔,像是倒放在天空的风筝。碧绿的池塘边,几只鸥鹭悠闲自得,时不时跳跃着,捉些小鱼小虾,旁若无人,使山村显得安静悠然。
一簇簇、一片片青竹,葱葱郁郁,很有气势。阳光从竹丛间穿过,折成各种不规则的几何图案,如一本数学题库,任人解读。竹虚怀若谷,高风亮节,苏东坡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想必宋桥人也是如此,才打造出如此景致。
在宋桥,每一天都是丰富的。早晨的薄雾还没散去,鸡鸣狗吠,它们在履行职责,给新的一天打一声招呼,孩子在大人的呼唤下揉着睡意蒙眬的眼睛,男人女人也开始井井有条地忙碌着各自的活计,整个村子便醒了。
傍晚,炊烟弥漫。林中,树叶在枝上蝶样地随风扇动,汇集的曲线也成一道景观。野外放养的牛羊慢悠悠地从田野回到自己的栏圈,鸡鸭一只接着一只跟群入舍,很守规矩,不用主人驱赶吆喝,一片祥和。
宁静的夜晚,在宋桥漫步,走进传统雅致的农家小院,恍惚回到了老家。邻里间院与院错落有致,与柔和皎洁的月光交织在一起,使整个村庄在朦胧中若隐若现,多了几分神秘,让人捉摸不透。
尽管香油灯盏已换成了电灯,可在宋桥仍然能听到手摇纺车“吱扭吱扭”的响声,那细细的棉纱将时光拉长;仍能寻觅到妇女纳鞋底、绣鞋垫的身影,那花似乎就是宋桥历史的图案;还有原汁原味的民歌小调,如宋桥的叙事诗,听得过瘾、解馋。这些难得的传承,无疑让人有种怀旧感,对宋桥人有种敬畏之心。
离开宋桥,我想起了歌曲《常回家看看》,有些难舍,若有可能,我愿意在宋桥住下,在没有噪音、没有压力中,坐在这片天地间,体味浓浓的自然元素,看晚霞红艳、落叶缤纷,看犁耙水响的农耕。品尝早年已习惯的山里饭菜,待在老旧的房屋,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每天行走在被历史的车轮碾压得凹凸不平的石桥上,尽管没有了当年来来往往的生意人,稍显冷清,但是,可以想象曾经的繁忙,会产生一种真诚,愿与石桥一起,做历史的见证者和传播者,在幽静中享受远古的美。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