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文旅周刊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罗山皮影戏 文史共演义


据明清时期的《罗山县志》记载,皮影戏于明代嘉靖年间传入罗山,距今已近500年历史。罗山皮影戏是一门复合艺术,集民间戏剧、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美术、民间习俗于一体。罗山皮影戏从制作到演唱,具有鲜明的江淮地方文化特色。

罗山皮影戏的音乐和当地的民歌、小调有密切的联系,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唱腔音乐是以板腔体为主、曲牌体为辅的综合唱腔,多为一板一眼,2/4节拍,速度快慢适中,其特点是高亢激昂,善于从唱腔中刻画剧中人的各种形象。世代相传剧目有410多个,传统剧目以历史剧为主,如《封神榜》《隋唐演义》《三国演义》等,部分当代传承人也创作了一批新的剧目,如《山妞探亲记》《平原枪声》《小猫米罗》等。

皮影制作技艺是皮影戏衍生的一项传统工艺,历史悠久,制作罗山皮影的原料主要是水牛皮,有别于北方皮影的驴皮。多年来,罗山皮影的制作匠人根据罗山皮影戏的演出和装饰特点,经过潜心研习和薪火相传,结合罗山民风民俗,对罗山皮影进行大胆改进,将原来的高约90厘米的头水影子改为高约50厘米左右的二水影子,全过程有12道工序,综合了三水、头水皮影影人的特点,形成了二水影人特点。皮影制作在传统影人的基础上,已经发展为皮影画,实现其美术装饰功能。

罗山皮影戏2008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11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

(文图:市文广旅局非遗科提供)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