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绪伟 文/图
“这些都是杨伯伯给我买的。妈妈说让我好好学习,长大后能像杨伯伯一样去帮助别人。”上小学五年级的马小春捧着刚刚收到的新衣服和新书包高兴地说。
“多亏了家权他们捐的路灯,村子里晚上亮堂堂的,特别是方便了我们这些在家的老年人。”70多岁的王炳家老人感动地说。
“家权现在是我们村的‘名誉村长’,村里的大事小情,他总是热心帮忙出主意、想办法,还带动了一批人热心公益事业。”村干部李献根既感激又钦佩。
日前,笔者在商城县李集乡李集村采访时,一提起杨家权的名字,大伙儿总是竖起大拇指,赞不绝口。
十几年来,这位从大别山走出来的农家娃,以浓厚的家乡情怀和一桩桩慈善义举温暖着家乡的父老乡亲,也感动着这方生他养他的红色热土。
从穷小子到成功人士,不变的是赤子之心
从商城县城一路向东,风景秀丽的鹰嘴山下阡陌纵横,丘陵如画,1970年,杨家权就出生在这里。
杨家权兄妹7人,他排行老六。在那个物质贫乏的年代,一家人仅靠几亩农田的微薄收入勉强度日。雪上加霜的是,在杨家权9岁那年,父亲也因积劳成疾,撒手人寰。
“穿打满补丁的衣服,吃红薯稀饭、菜叶糊糊,是全班最晚交学费的学生。”杨家权回忆道,因为中招考试发挥失常,中学毕业的他只得回家务农。
艰辛的生活磨砺了杨家权吃苦耐劳、不甘落后的品格。1988年,带着对外面世界的向往和对家乡的不舍,杨家权踏上了北上南下的辗转打工路:到许昌采石场拉石头,手脚磨出血泡,累到躺在碎石子上就能睡着;到广东省佛山市的毛巾厂做锅炉工,在高温操作间里拌料、上料,每天汗水浸透衣服,为了省下生活费常常用酱油拌饭吃……下车间、跑销售,经过十几年的打拼,他终于积累了创业的第一桶金。
2005年,杨家权注册了自己的企业。从做普通的卫浴产品,到成为自主研发销售金属卫浴产品的公司,尽管经历技术瓶颈、资金断裂、金融风暴等危机,杨家权硬是凭着拼劲、韧劲和业界的良好口碑挺了过来。如今,他的丹灶浪登洁具远销欧美、日韩、东南亚和中东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不锈钢浴室柜系列产品线下销售店覆盖国内一二线城市,年销售额8000多万元,公司还获得了“中国不锈钢浴室柜行业领先十大品牌”“全国消费者首选十大品牌”“中国诚信企业500家”等殊荣。
从穷小子到成功人士,尽管经济条件在变、身份在变,但深深根植在杨家权内心的家乡情怀从未改变。作为李集乡李集村第一个在外投资办厂的人,杨家权热心介绍家乡人在自己的企业或相熟的公司工作,500多人因此脱贫致富,其中一部分人更是在他的帮助下,围绕上下游产业创办纸箱厂、泡沫厂、铝材厂、木材厂等50多家。
“因为自己淋过雨,所以总想给别人撑把伞。”李献根告诉笔者,杨家权始终关心着家乡的发展,他曾一次性捐资近10万元修筑拦水坝、生产路,帮助村里解决农田灌溉问题;捐助20万元改建村党群服务中心;捐款30万元兴建李集村小学幼儿园。乡邻家有困难,杨家权总是慷慨解囊,出手相帮。
用心做慈善,把温暖送进心坎里
“杨总真是在用心做慈善。”前身为李集村小学、现在是李集乡第三小学的校长钱泽友感慨地说,为了不伤害受助学生的自尊心,他总是以“进步”“孝顺”“勤快”“优秀”等近期学生良好表现的名义发放每次资助,既帮助困难孩子改善了学习生活条件,又激励了他们。
今年上小学三年级的小川玉就是受益者之一。父亲离世、母亲远走他乡,被寄养在姑妈家的小川玉,曾怯懦而自卑,成绩平平。从一年级开始,杨家权将每次资助都变为对小川玉点滴进步的鼓励,孩子不仅慢慢变得阳光、自信了,现在更成了成绩优异、乐于助人的“双优生”。
事实上,对家乡教育的关注、帮扶,杨家权已经坚持了10多年。
2011年,杨家权先后多次捐款救助一名脑瘫儿童和多名困境儿童;2012年,一次性捐款30万元新建李集村小学幼儿园,当时,商城县教体局负责同志受义举感染,通过争取项目,将原本2层建设规划增加到3层,极大改善了办园条件;此后,他每年定向帮扶10多名特困家庭儿童,除了捐助学习用品,还为每个孩子购买春季、冬季衣服各两套,让他们有衣物能换洗;今年国庆节前夕,他和爱心人士杨志国向李集乡第三小学捐赠1000个印有校徽的爱心书包,并为品学兼优的学生发放了爱心奖学金。
“杨总特地将自己参与设计的校徽印制在爱心书包上,校徽的设计处处体现了深刻美好的寓意,比如灰、黄两色的主色调寓意着学校越办越辉煌、孩子们的未来更辉煌。杨总这样做,就是为了不仅在物质上帮扶到孩子们,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在精神上富足地成长。”钱泽友介绍,爱心书包从设计到制作,杨家权花了足足6个月时间,背带、拉链、制作材料等都一一亲自过问,仅打样就打了3次。因为被善举感动,书包制作厂家还主动免除了2000元快递费。
扶贫济弱,帮困解难,杨家权总是将温暖的双手伸向家乡最需要的地方。听说老家因为没有路灯,不时有老人夜晚外出时摔伤,他就牵头发起了支持家乡美丽乡村建设的“亮灯行动”,如今李集村的柴湾、胡湾等多个居民组都有了爱心人士捐建的路灯。乡村亮起来、美起来,乡亲们在路灯下干农活、聊天、跳广场舞,获得感、幸福感溢于言表。
李集村76岁的孙会贤老人告诉笔者,逢年过节杨家权回来的时候,遇到村里的老人总是会主动上前打招呼,送上几百元的红包,对于困难的孤寡老人,还特地多给一些。有些上了年纪的老人收了钱都不知道是谁给的,后来一打听才知道是杨家权。
“几百元对普通人来说不算什么,但对于没有收入来源的老人和失去劳动能力的困难人员,却能改善一下生活,买一些米面油和需要的药品。我觉得这个钱花得很有价值、很有意义。”杨家权动情地说。
榜样引领,带动出一个爱心群体
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像春雨润物无声,杨家权的善行义举在家乡引起巨大的社会反响,也悄悄影响着越来越多的爱心人士加入进来。
今年9月份,李集村瘫痪多年的村民王先科病情突然加重,村党支部在党员群里及时号召给予帮扶,原打算先凑齐3000元善款用于办理入院手续和先期治疗,结果短短两天时间,村党支部就收到捐赠近6000元。
“这搁以前想都不敢想,都是在家权的带动下,大家自发自愿地伸出援助之手。现在村里助人为乐蔚然成风。”李献根自豪地告诉笔者,很多邻村的干部还为此专程赶来“考察学习”。
和杨家权一起捐赠爱心书包的杨志国就是其中之一,他不仅捐款为组里修缮道路、安装路灯,还因为热心公益、积极带贫,在建党100周年之际被李集乡党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
“众人拾柴火焰高。作为一名党员,能带动大伙儿一起崇德向善,我感到很幸福,也很有成就感。”杨家权表示,慈善不是有钱了才能做,关键是要有这份爱心,通过传递正能量让更多人奉献一份光和热,就能让这个社会更和谐、更温暖。
因为贡献突出,在党员干部群众中威望高、影响力大,如今,杨家权还被聘为李集村“名誉村长”。“不拿一分钱工资,就是义务为村里谋发展、解难题。”李献根介绍,他们两人每周都要通两三次电话,村“两委”有“三重一大”事项,都会第一时间和杨家权沟通,征求意见、寻求支持,许多原本是“老大难”的事情,往往迎刃而解。
说是“名誉村长”,做的事却是实实在在。杨家权组建李集村党员微信群,牵头成立“李集村突发重大疾病重大意外援助基金”,对因突发重大疾病或重大意外而生活陷入困难的人员,及时给予救助,吸引了该村众多党员干部群众踊跃加入,有力地巩固了当地脱贫攻坚成果。
“我做这些事情更多的是一种家乡情怀,也希望更多的人都有这种家乡情怀,不管走得多远,不管事业做多大,都尽可能地为家乡做一些事情。”谈及未来,杨家权深情地表示,自己的根在李集,对家乡的热爱已经融入到自己的血液里,今后一定要把企业做好,更好地回报乡亲,添彩家乡。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