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南湖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郝堂的那盏灯


——读《为郝堂留一盏灯》有感

董余兰

周末,约同事一起去郝堂看詹老师,喝茶、聊天,不知不觉到了晚上。詹老师蒸了半个南瓜,煮了一锅手工挂面,就着她自己做的泡菜,腌的咸鸭蛋,吃得清清爽爽,舒舒服服。詹老师还送了我一本她的新书《为郝堂留一盏灯》。

走时,詹老师一直送到车旁边,我车头转过的瞬间,看到图书馆的灯,照亮了门口的院子,詹老师站在图书馆门口的灯光里,光照射到她的脸上,她也变成了一盏灯。

回来,仔细品读詹老师送的新书。娓娓道来的文字,如图书馆门口清浅的溪流,时而欢快愉悦,时而缓慢悠长。读詹老师的文字,就如读她的人一般,给人一种恬淡的,悠远的感觉。她从生活中走来,却又远离世俗,清新自然。她的文字如清晨的露珠,清亮晶莹;又如山茶花一般,散发着淡淡的清香。

詹老师在郝堂生活了6年,从春天到冬天,从清晨到黄昏,她见证了郝堂村的每时每刻;从图书馆到村口,从门口到山里,詹老师踏遍了郝堂村的山山水水。她栽的花花草草,让图书馆有了美丽的“绿窗帘”;她在图书馆门口围的木栅栏,让“菊农的半亩田”变了现;她像二冬那样养鹅,记录了鹅的一生;她像梭罗那样,过着清苦的山居生活,却自得其乐……

郝堂的荷塘、草木、溪流、胡同、图书馆里来来往往的人;清晨郝堂的早点摊、打扫卫生的环卫工人、忙碌的村民;自己在郝堂养花、种菜、栽树、挖地、养鹅的生活,在詹老师的笔下都赋予了美好和诗意。山居生活是很多人向往的,但是能受得了清苦和寂寞又有几人呢!所有风花雪月的背后都是长期的柴米油盐,把孤寂的日子过成诗意的栖居,需要常年的坚守和真诚的热爱。

詹老师是个生活的艺术家,喜欢“捡破烂”,一些没用的东西在她那里都可以变废为宝。图书馆里那个插花的葫芦是她捡来的;楠竹小花盆是她捡来的;放干莲蓬的破陶罐是她捡来的;放干花的竹篮子是她捡来的;种牵牛花的破木箱子也是她捡来的……她把这些破烂“点石成金”,变成了一个个巧夺天工的艺术品。

詹老师喜欢酿酒,山里适合酿酒或者泡酒的野果,她都采来酿成美酒。紫红的野葡萄酒、鲜红的托盘酒、金黄的木瓜酒、青青的梅子酒等。得天地滋养的野果,经过岁月的浸泡,酿成了醇香醉人的美酒。有要好的朋友到了,她就会拿出自己酿的美酒和朋友小酌几杯。美好的生活像美酒一样需要时间的酝酿,也需要用心去感受。

詹老师喜欢文学,在鸡公山上就一直坚持写作,出版了《菊农的半亩田》。因为喜欢读书,所以梦想当个图书管理员,后来真的如愿。所以她说,梦想这东西,如果你坚持,就真的会有。来到郝堂,她的梦想如花般绽放,精神上也如鱼得水般的自由,她把郝堂图书馆建成了一个身心栖息的家园。郝堂成全了她的梦想,她通过文字让郝堂变得有深度,更有温度。

在信阳,像郝堂这样的美丽乡村很多,小桥、流水、人家、灰墙、黛瓦、荷花,景致相差无几,郝堂却让人觉得与众不同。大概就是因为郝堂有一个雅致的图书馆,有一个爱读书写文章的图书管理员,詹老师“为郝堂留一盏灯”,照亮了郝堂的那片天空,照亮了很多郝堂人回家的路,让郝堂人有了精神文化的皈依,整个村庄也有了独特的气质和底蕴。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