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市地方史志办公室党组书记、主任陈晓玲
本报记者 李亚云
多年来,市地方史志办公室党组书记、主任陈晓玲一直致力于我市地方文化的传承,对传统文化的抢救与保护尽心竭力。谈起藏于市井的胡同文化,陈晓玲开门见山:“胡同是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名片。一砖一瓦、一墙一树,承载着申城特有的烟火气息与文化乡愁。时代变迁、物换星移,当前城市的有机更新让我市很多胡同重新焕发生机。传承胡同文化,既要忆往昔,还要看今朝,志旧而向新!”陈晓玲表示,全市史志工作者以年鉴、地方志书、地情网、旧志整理等为载体,将传承地方文化落到实处。
忆往昔,胡同原汁原味,真挚动人。“每一个物件都值得品味,每一处细节都有故事,从中不仅能看到胡同文化的历史价值,还能感受到蕴含其中的人文精神。”陈晓玲动情地说。对深藏于市的胡同,她如数家珍,其后的历史和故事亦谙熟于心。
“城区老胡同多与姓氏、地名、历史等有关。像周家胡同、马家胡同等均是以姓氏命名。北塘坡胡同、西河胡同则是以地点命名。像夏家井胡同以及段家井胡同等,其命名的原因则是由于过去生活用水水源主要来自井,故而得名。现在处于解放路上的仓胡同历史上是一个储存军粮的大粮仓,因此得名为仓……”提起胡同旧事,陈晓玲娓娓道来。
看今朝,胡同宜居宜游,活力满满。“随着城市有机更新工作的逐步推进,我市不少老胡同改头换面,焕发新生。平桥区小桥胡同就是很好的范例。”陈晓玲说。小桥胡同在保留原有建筑格局的基础上,改造了仿古门楼、木连廊、白墙黛瓦和青石板路面,拥挤狭窄的老建筑变成曲径通幽的豫南民居。
除了匠心独运的“大手笔”,还有精心雕琢的“细功夫”。“当小桥胡同链接上传统文化,胡同文化活了起来,重新焕发生机,超越了对街巷胡同本身的静态保留,保持了历史文化街区的生活延续性。”陈晓玲分析说。
由古及今,胡同都是街巷文化发展演化的重要舞台。发展胡同文化,通过挖掘有文化底蕴、有活力的历史空间可让城市记忆得以留存,历史文脉得以传承。而今,胡同仍旧作为市民生活与工作的聚集地,这里有市民最直接的存在感、获得感和自豪感。
志旧向新,记录胡同故事,沉淀胡同文化,以启未来之路是地方史志部门的应有之义。“胡同是城市的烙印,在我们正在进行的乡镇志书编撰工作中,胡同文化穿插其中,记录城市发展的脉动。作为一名史志工作者,我们将继续深入挖掘胡同文化,保存城市记忆,传承历史文脉,深入挖掘信阳文化,用好本土资源,讲好信阳故事,写就一脉地方韵。”陈晓玲说。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