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南湖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哦,稻谷熟了


王 刚

酷热正酣的大地还没有收敛,清晨的一阵凉风送来了秋的消息,秋天来了。秋风手中的那把挥麈慢慢轻轻地向空中一拂,大地上大片大片的葱青开始变色儿,有的是金黄色,有的是粉红色,还有的绛紫色……那些秋天的果实也都沉甸、红润起来。 放眼望去,铺盖田野的是一片金黄,那是稻谷熟了。以村庄为中心向田野辐射的阡陌交通,还有小路两旁的绿树,将大地分割成一格格,一块块,错落有致,让大地显出了清晰的纹理和脉络。田里的一梭梭稻子已经开始低下了头,原来粗壮的稻秆也开始有了弯弯的腰身。那饱满的稻穗沉甸甸的,透出了无限张力,轻轻地剥开稻壳,一粒晶莹剔透的谷米展现出来,光亮如玉。此时田野已经没有了别的味道,只有阵阵馥郁的稻香在随风飘散。这便是村庄丰厚的收获,填满了庄户人家无尽的喜悦。

这让我想起多年前母亲在树荫下磨镰的情景,母亲挥起她那粗糙的大手,将那些挂在墙上的镰刀和墙角那块已经磨凹了的灰砖,一起浸泡在水盆里。待忙完了手中的活计,母亲便骑在长长的板凳上,顺手捞起那块已经陈旧的灰砖,放在板凳的一头。然后从水盆里拿起镰刀,熟练放在灰砖上来来回回有节奏地滑动起来,那弯弯的镰刀很快脱去了锈迹,明晃起来。慢工出细活,磨镰是个细致活儿,正正反反地磨是需要花费一些时间的,母亲不时地用大拇指刮刮锃亮的刀口,试试刀口的锋利程度,才知道这把镰刀磨好了。

每到这个季节大抵是农村最繁忙的时候,月亮还圆圆的挂在天上,母亲就带着我们下到了稻田里,唰!唰!唰……开始了一天的劳作。割稻的声音在寂寥的旷野里传出很远,清脆,悦耳,仿佛这是人类与自然的最美的交响,熟悉、亲切。太阳升起的时候,那温和的曙光会将大家的身影拉得很长,轻轻地晃动着,抚摸着身后割倒的那一大片一大片的稻谷,这大概就是农户人对稻子告别田野的最后问候。一个新的早晨来临了,露水浸润了农户人的头发,打湿了陈旧衣衫的长袖和高高绾起的裤腿,在一片金黄中仿佛看到了农户人就是一尊尊的田园雕塑,瞬间将这美好的记忆写在了绵延无尽的大地上。

在我的记忆中,收割最累人的活要数挑“把子”了。将割倒晒好的稻谷用草腰子捆成一两抱粗的稻捆,用冲担扎起一挑稻捆子担在肩膀上,行走在窄窄的田埂上,一直挑回到稻场里。挑“把子”的人,体格都很强健,能把一百多斤“把子”从一里多路外的稻田里挑回来,不仅需要力气,还要技巧,担一趟把子,往往是喘着粗气,汗流浃背。渴了就舀瓢井水,咕咚咕咚,喝个透心凉,也极其爽快。多数农户人家已经习惯了这些劳作,有的能从早上天刚露鱼肚白,挑到晚上日落西山。将“把子”挑回来还不算完事,还要将“把子”垛起来,有的要垛到两三人高,所以挑“把子”还要学会爬梯子,上稻垛子,这更是技术活了。挑回来的稻子在稻场上垛上几天,里边就会发烧,经过发烧的稻谷才容易打掉。接下来便是趁晴好天气打场了。铺场、碾场、起场、扬场、晒场,这是打场的必经工序,直到农户们挑起稻谷一趟一趟往家里跑,他们这才敲定:今年的收成到手了。

今秋,已经赋闲住在县城的母亲,说是要回村里帮妹妹收稻子。我说你们去了能干些啥?母亲说:妹妹家流转了家乡里的土地,种有百多亩水稻,今年又是大丰收,自家的收割机忙不过来,又请来几台收割机,如今是一边收割,一边脱粒,直接用车将谷子运回就是了,也不用我们像过去那样收割打场了,简单呢!她们想趁着这两天天气晴好将稻谷割了。我们就是帮她们买买菜、做做饭,添把手。哦!原来这样啊,真没想到,短短几年,我家乡的农业也已经现代化了。

稻子又熟的时候。我看到了往日的辛苦劳作,真的要与我们渐行渐远了。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