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文化周刊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登高赏菊话重阳(上)


老 茂

农历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易经》将“六”定为阴数,“九”定为阳数)。“九九”谐音是“久久”,九在数字中又最大,在民俗观念中,有长久长寿的寓意,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活动,又称“老人节”。民间在该日还有登高的风俗,所以又称“登高节”。农历九月俗称菊月,历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故此又称菊花节。古代还风行九九插茱萸的习俗,所以又叫“茱萸节”。

节日起源

“重阳”这一词的由来,早在春秋战国时的《楚辞·远游》中就已提到:“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不过这里的“重阳”是指天,还不是指节日。晋代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这里提到菊花和酒,说明在魏晋时期,重阳日已有了饮酒、赏菊的做法。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明代重阳,皇宫上下要一起吃花糕庆贺,皇帝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以畅秋志,此风俗一直流传到清代。然而,由于年代久远,节日的形成难以考察明确。关于重阳节的起源,有多种不同的说法:

1.重阳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吕氏春秋》中《季秋纪》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当时已有在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

2.汉代,《西京杂记》中记西汉时的宫人贾佩兰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相传自此时起有了重阳节求寿之俗。这是受古代巫师(后为道士)追求长生、采集药物服用的影响。同时,还有大型饮宴活动,是由先秦时庆丰收之宴饮发展而来的。宗懔《荆楚岁时记》云:“九月九日,士人(也有版本作“四民”,实为避李世民之讳)并籍野饮宴。”隋代杜公瞻注云:“九月九日宴会,未知起于何代,然自驻至宋未改。”求长寿及饮宴,构成了重阳节的基础。晋代周处《风土记》也说:“九月九日,律中无射而数九,俗尚此月,折茱萸插头,言辟除恶气而御初寒。”

3.三国时,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已明确重阳饮宴、赏菊和食菊之习俗:“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是月律中无射,言群木庶草,无有射地而生。至于芳菊,纷然独荣,非夫含乾坤之纯和,体芬芳之淑气,孰能如此?故屈平悲冉冉之将老,思食秋菊之落英,辅体延年,莫斯之贵,谨奉一束,以助彭祖之术。”这是“重阳节”的最早记载。

4.重阳节是古代祭祀大火的仪式。作为古代季节星宿标志的“大火”(即心宿二),在季秋九月隐退,《夏小正》称“九月内火”,大火星的退隐,不仅使一向以大火星为季节生产与季节生活标识的古人失去了时间的坐标,同时让将大火奉若神明的古人产生莫名的恐惧,火神的休眠意味着漫漫长冬的到来,因此,在“内火”时节,要像火神出现时举行迎火仪式那样,人们要举行相应的送行祭仪。古代的祭仪情形虽遥远难晓,但我们还是可以从后世的重阳节仪中寻找到一些古俗遗痕。如江南部分地区有重阳祭灶的习俗(家居的火神),由此可见古代九月祭祀“大火”的蛛丝马迹。古人常将重阳与上巳或寒食、九月九与三月三作为对应的春秋大节。汉刘歆《西京杂记》称:“三月上巳,九月重阳,使女游戏,就此祓禊登高。”上巳、寒食与重阳的对应,是以“大火”出没为依据的。

另有《搜神记》云,淮南全椒县有一丁氏,嫁到同县谢家,由于谢家是大富户,她婆婆凶恶残暴,虐待丁氏,强迫她干繁重的家务,经常遭到痛骂和毒打。丁氏最终忍受不了,在重阳节悬梁自尽。死后冤魂不散,依附在巫祝身上说:“做人家媳妇每天辛苦劳动不得休息,重阳节请婆家不要让她们再操劳。”以后,江南人每逢重阳日,都让妇女休息,叫作“休息日”。父母还把嫁出去的女儿接回家吃花糕。到明代,甚至将重阳节称为“女儿节”。

节日习俗

重阳节是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的汉族传统节日。主题是求长寿、戴茱萸、赏菊、饮菊花酒、吃重阳糕、祭扫酒业神等,另有登高野宴等活动。

赏菊 我国是菊花的故乡,自古培种菊花就很普遍。菊是长寿之花,又被文人们视为凌霜不屈的象征,因此,赏菊也就成了重阳节习俗的组成部分。宋代《东京梦华录》卷八:“九月重阳,都下赏菊,有数种。其黄、白色蕊者莲房曰‘万龄菊’,粉红色曰‘桃花菊’,白而檀心曰‘木香菊’,黄色而圆者‘金龄菊’,纯白而大者曰‘喜容菊’。无处无之。”

明代《陶庵梦忆》中载:“兖州绍绅家风气袭王府。赏菊之日,其桌、其炕、其灯、其炉、其盘、其盒、其盆盎、其看器、其杯盘大觥、其壶、其帏、其褥、其酒、其面食、其衣服花样,无不菊者夜烧烛照之,蒸蒸烘染,较日色更浮出数层。席散,撤苇帘以受繁露。”

清代《燕京岁时记》载:“九花者,菊花也。每届重阳,富贵之家,以九花数百盆,架度广厦中前轩后轻(轩轾,车前高后低叫轩,前低后高叫轾,比喻高低优劣),望之若山,曰‘九花山子’。四面堆积者,曰‘九花塔’。”《清嘉录》中记苏州赏菊活动时说:“畦菊乍放,虎阜花农,已干盎(古代腹大口小的器皿)百盂担入城市。居人买为瓶洗供赏者,或五器七器为一台,梗中置熟铁丝,偃仰能如人意。或于广庭大厦堆垒千百盆为玩者,绉纸为山,号菊花山。而茶肆尤盛。”另如《金瓶梅》《浮生六记》等书中也有赏菊的记载。

登高 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登高所到之处,没有统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早在西汉,《长安志》中就有汉代京城九月九日人们游玩观景之记载。在东晋时,有著名的“龙山落帽”故事。据《晋书》中《孟嘉传》载,九月重阳这天,晋朝大司马桓温及参军大将孟嘉等人登上龙山(今湖北江陵县西北的一座山),孟嘉观赏山景,连帽被风吹走也不知道。桓温叫人作文笑他,他也不示弱,作文答辩,一时传为佳话。

(未完待续)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