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思芳
定居信阳小城近20年,一直以为战国编钟出土于城区的楚王城。无意间听校工说,他们修建了城阳城遗址博物馆,战国编钟就在城阳城遗址出土的。
按捺不住好奇,周末晴好的天气里驱车前往。出信阳城不多远就进入107国道,一路直走,到达长台关,导航提示说到了目的地,原来城阳城遗址就在107国道边。从车上下来,就看见一面巨大的鼓坐落在凤凰架子上,我想这应该是城阳城的标志吧。
到登记处拿了门票,来到博物馆。进入序厅,读读解说牌上的文字。突然看见“亡羊补牢”的典故,少时读过这个典故,那时读书不求甚解,只知道羊跑了,再修补羊圈也不晚。我常拿这个典故教育学生,只要想读书,任何时候都可以。可我从没问过自己,这个典故出自何处,又有怎样的一个故事。到这里,才知道它出自《战国策》,大致讲的是楚襄王生活奢侈,不问国事。大臣庄辛劝他励精图治,发奋图强,否则将陷入险境。楚襄王不听规劝,还说庄辛蛊惑人心。后来秦国果然派兵侵楚,楚襄王从郢都流亡到城阳城,把城阳城作为临时国都。
城阳城的建立是楚国经略淮域的重大举措,在楚国“立足江汉,封畛淮汝”,乃至问鼎中原的霸业中,城阳城是重要的军事重镇。
离开解说牌,便看到了博物馆标志性的文物——虎座凤鼓架。其原型于1958年出土于城阳城2号楚墓,它具有鲜明的楚文化风格。楚人崇凤,凤鸟作为楚文化的图腾凌驾于老虎之上,说明楚人崇凤贬虎的思想,实物做工非常精美,反映了2000多年前楚文化时期高超的漆绘技艺。
由序厅进入第一展厅,我看见了在8号墓、16号墓出土的铜戈、铜矛、铜剑,一排排武器整整齐齐地摆放着。锋利肃穆的“青铜剑镞”笔直竖立在展柜中,彰显了那个时代楚国好征天下的霸气雄风。恍惚间,我看见将士们身披铠甲,跨上战马驰骋沙场,一场血腥的战斗正激烈地进行。号角声、马蹄声、刀剑声,响彻云霄。2000多年前,就在我脚下的土地上,爆发了一场又一场的战争。可看着眼下的这块土地,我禁不住哼起了《三国演义》插曲,“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淹没了荒城古道,荒芜了烽火边城。”
耳畔的厮杀声还在萦绕,城阳城城墙边出土的陶残瓦撞入眼帘。瓦片上的花纹清晰可见,那时的楚国已经开始使用焙烧的瓦了。
看完了残瓦,不觉间到了第二展厅的入口,一根漆黑色的横梁下悬挂着大小不一的13只青铜钟。“战国编钟”,我脱口而出。走近看,原来它是复原品。1957年出土于城阳城的战国编钟,是最早最完整的一套青铜编钟。“八音之中,以钟为首”,用它演奏的《东方红》乐曲,在1970年随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遨游太空,来自2000年前器乐的声音响彻寰宇。
展厅深处,我看到了石凿、陶纺轮、陶盏、陶拍子、耳环豆、陶空柱盆、陶小口鼎、陶壶、陶勺等陶器;木雕花几、彩绘木案、漆木豆、漆木虎等木器;铜镜、青铜鼎、三足鼎、盖弓帽、铜车饰、铜削刀、铜铺首、铜方板、铜耳杯等青铜器皿;玉璧、玉佩饰等。浪漫楚国,物产丰饶。一件件文物,无声地诉说那些久远的故事,我仿佛看到了楚国王室一幕幕生活场景,一缕缕炊烟在眼前缭绕、升腾……
这些文物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7号古墓出土的谷纹玉璧和金银铜车簠。谷纹玉璧表面刻有像谷粒一样的纹饰,内外边沿各刻弦纹一周,呈绿色。它可以作为祭器,也可以作为礼器,是古人身份的象征。金银铜车簠用金银在铜器表面雕出精美花纹饰,金银与青铜的光泽相互映衬,显得器皿雍容华贵,在器身两边,楚人还绘制了四只对称的凤首,线条优美。凤首两两相对,呈心形,反映出楚国人造型艺术的想象力和浪漫主义色彩。
从第二展厅出来,走向第三展厅,可惜那儿暂不开放,我悻悻离开博物馆。
归途中,思绪翻滚。雕栏玉砌凋零,古城墙下已没了往日的繁华喧嚣,英雄豪杰归于尘土。但荆楚800余年,留下了刀光剑影,也留下灿烂的文明成果。承南启北的城阳城,作为淮上古国中唯一楚嫡城池,既有中原文化的大气磅礴,亦有荆楚文化的瑰丽奇美。故国神游,我又看到城阳城的风烟。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