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 茂
陈姓源于古陈国,即今周口市淮阳县,为全国大姓第五位。其中,江洲义门陈氏一支曾经近4000人口不分家,为世界家庭之最,先后受到近10位皇帝为该家族题字、题联、题诗赞誉,史无前例。
由于家庭过于庞大,惊动朝廷,1062年,经名臣包拯、文彦博监督分家,作为和睦家庭的榜样,分迁10余个省教化众姓。其迁至湖北黄冈果石庄的一支又因繁衍成大家族,不得不再次分析至各地。
明洪武十八年,由于生活所迫,只有18岁的陈清一独自来到光山县谋生。一天,他背着行囊漫无目的地想寻一大户人家找些活干,以解决居无定所的困境。行走中,突然被迎面而来的一位相面先生叫住问道:“年轻人,你从何处来,又往何处去?”
“从湖北来,不知去往何处,只想找用长工的家混口饭吃。”清一答。
“看你鼻梁尖如山,两眼凹入泉,是个福相,一定富贵满堂,多子多孙。”先生继续说。
清一一脸的无奈:“先生取笑我了,我连饭吃都没有,哪来的福相?而且我还孑身一人,何谈多子多孙?”
先生接着说:“这样吧,说你福相你可能认为我骗你,给你测个字如何?”
清一看先生真诚,就说:“那好吧,就测我名字的‘清’字。”
先生掏出纸墨写上“清”字,给清一解释道:“‘清’字的三点水代表三种水,即泉水、塘水、河水,而‘青’则指山,即山清水秀。你只要在这种地方定住下来,不愁兴旺发达。只是还缺少平原,若有那就是三水一山一平原,绝对十全十美了。”
清一说:“先生可否帮我改名以求之?”
先生问:“你名为单字?”
清一答:“‘清’后还有个‘一’字。”
先生听后颇感惊讶:“‘一’就是平原,这也印证了我看你福态的面相。”
清一听后很是欣喜,摸摸行囊准备略表心意,可想想早已分文皆无了,顿时面色羞愧。
先生意识到清一在为难,连忙摆手道:“切莫为难,我很少见你这样眉清目秀又有福相的人,是自愿为你测字,故而分文不取。”二人起身,相互拱手就此道别。
别过先生后,清一依然漫无目的地前行,当来到光山县城南25里的雨台山顶,为缓解疲劳,他放下行囊,准备略加休息再做打算。当坐在一块酷似蛤蟆的大石之上极目远眺时,发现东南面有一条如玉带的长河,正前方一片平畈,视野开阔,让他着迷和兴奋,旅途的疲劳似乎一下子轻松了许多。不知过了多久,才忽然意识到已经大半天米水未进,饥肠辘辘,口渴难耐,准备下山到河边找水,先解渴再说。当行至东山旁的半山腰处,突然发现一股清澈的山泉流淌,于是,停下脚步来到泉边喝了个痛快。喝完山泉,神清气爽,抬头望去,山泉的不远处有一酷似明镜的自然山塘,心里猛地一振,想起相面先生测字时所说的话,三水一山加平原,全具备了。难道先生是神仙?难道上天助我?半信半疑中他决定留下来。经打听,距此不远一个叫王岗的地方,正好有一姓王的大户人家缺长工,于是,便留在王家。
由于清一勤劳,诚实和善,一干就是3年。3年后,王家小姐出嫁,而小姐的丫鬟并未到婆家。古言道:“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丫鬟也不能在家养老,这让王员外有些发愁。一天,王员外看到正在汗流浃背干活的清一,想想几年来他从不计报酬为王家付出,而且忠厚老实,至今孤身一人,尚未婚配,怜悯之心顿生,便将丫鬟许配给清一,成全了二人的婚事,也了了王员外的一桩心事。
成婚这天,王员外不仅付清清一几年的工钱,还亲自为二人主婚,祝福他们白头偕老,并给了牛、羊、农具、种子作为丫鬟的陪嫁,以解决他们白手起家的燃眉之急。
清一非常感激王员外给予他的关照,夫妇俩离别王家后,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不畏辛苦,就地取材,到山上砍些木料,在雨台下搭起几间茅屋。茅屋因在山之下、水之畔,夫妻就起了个直白的名字——下湾。有了真正属于自己的安身之地,他们便开始了开荒种地、垦田插禾的生活。经过几年不分寒暑、夜以继日的劳作,家庭不仅添人进口,而且开垦的田地种不完又租给别人种,茅屋也翻新成10余间青砖灰瓦的四合院,过上了比较殷实的生活。
年复一年,清一家庭不断发展壮大,由茅屋变成砖木结构的四合院,由四合院又到东西延伸近千米、人口近400人的大家庭。后代中曾出过多位秀才,并有官至四品的陈洪烈,成为当地少有的望族,有口皆碑。以致后来由于人口不断增加,不得不又向外迁移,近500年来,从陈下湾迁往河南新县、湖北、安徽、江苏等地的人口不下万人。
如今,仅陈下湾考取的大学生就近40人,其中从那古老的四合院中考取清华、北大等知名学府的就有20余人,教授、高级职称、研究生等远超百人,家产千万甚至过亿的也大有人在,可谓家族兴旺、人才聚集。
这真是“一人闯天下,子孙万余众。世间本少有,代代出贤能”,足可载入典籍了。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