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系列报道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追寻初心 信阳印记”大型融媒体专题系列报道(21)

一馆珍藏 28年铸辉煌


本报记者 杨长喜

南濒长江,可威逼宁汉;北抵淮河,可俯瞰中原。大别山战略位置重要,自古以来就是兵家逐鹿中原的必争之地。在革命战争年代,大别山军民浴血奋战,前仆后继,谱写了气壮山河的动人诗篇,创造了“28年红旗不倒”的奇迹。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就展示了这段历史。

在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进门处有一座名为《山魂》的汉白玉浮雕,展现了大别山风起云涌的革命斗争史。浮雕两侧的八面红旗代表着在鄂豫皖苏区诞生的8支红军队伍,其中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成为3支主力红军。浮雕前面,5个镏金大字“红色大别山”就是该馆基本陈列的主题。

“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大别山军民浴血奋战,前仆后继,谱写了气壮山河的动人诗篇。这里留下了董必武、周恩来、刘伯承、邓小平、李先念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战斗足迹,走出了徐向前、徐海东、陈赓、王树声、许世友等多位共和国开国将帅,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近日,在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讲解员韩兰介绍。

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共用四部分讲述了大别山区的革命斗争史,分别为:奋起斗争,鄂豫皖苏区初步形成;大放异彩,新集成为鄂豫皖苏区首府;重组红军,坚持大别山区的斗争;红旗不倒,迎接全国革命的胜利。在28年的革命斗争中,大别山区有过四度辉煌阶段: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大别山区先后爆发了黄麻起义、商南起义、六霍起义三大武装起义,创建了以新集为首府的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成为仅次于中央苏区的全国第二大根据地;三年游击战争时期,红二十八军作为南方八省中唯一保留军级建制的红军队伍,艰难转战45个县,牵制国民党17万正规军,有力支持了红军的长征,鄂豫皖边游击区成为南方八省游击区中面积最大的游击区,使红旗始终高高飘扬在大别山上;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第五师在这里开辟了抗日战场,创建了豫鄂边抗日民主根据地。1946年6月,中原部队从这里实施中原突围,揭开了解放战争的序幕;1947年8月,根据党中央和毛主席的战略部署,刘邓大军在陈粟、陈谢大军的配合下,挥师南征,千里跃进大别山,建立了以大别山为中心的中原解放区,实现了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伟大历史转折,这里成为中国革命走向全面胜利的战略转折地。

将帅馆是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国唯一一座集中反映鄂豫皖苏区开国将帅的专题展馆,由序厅、元帅厅、大将厅、上将厅、中将厅等组成,展示了在鄂豫皖苏区工作和战斗过的349位开国将帅的故事。

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门前的英雄山上,“红旗飘飘”主题雕塑巍峨矗立,像一座丰碑,见证着党的初心和使命,传承着“坚定执着追理想”的不灭信念。

“党一心为民,是人民的主心骨;人民一心向党,成为党的铁靠山。这就是大别山红旗不倒的根本所在。大别山革命历史是一部中国共产党人践行初心使命的历史。先辈们坚守信念、顾全大局、勇于担当、永跟党走的革命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懈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勇前行!”韩兰说。

红色名片

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

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位于新县县城,1990年开馆,主要展现了鄂豫皖苏区的形成、发展和壮大,直至迎来全国革命胜利的历史。馆内还陈列有中国工农红军的第一架飞机“列宁号”仿制品和全国唯一保存下来的书写在青砖墙上的《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土地法草案》等大批珍贵革命文物。2001年,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