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电影《上甘岭》连长原型、抗美援朝英雄张计发,因病医治无效,于2021年6月15日7时30分在信阳逝世,享年95岁。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张计发负伤8次,荣立特等功4次、一等功2次。1966年,张计发因病离开部队,来到信阳军分区干休所,在信阳生活了55年。
多年来,老区信阳人民始终关心关注着英雄张计发,《信阳晚报》也多有报道。2012年八一建军节,本报记者以《一生坚定跟党走》为题,专访张计发;2014年10月22日,抗美援朝纪念日前夕,张计发向本报记者讲述抗美援朝战争经历,稿件《“上甘岭战役是我一生最难忘的记忆”》感人至深;2018年8月22日,张计发现场为新兵加油鼓劲,稿件《93岁上甘岭战斗英雄张计发为罗山县预定新兵加油鼓劲》鼓舞人心。本报今日特选取这3篇文章重新编辑刊发,从多个角度追忆英雄。
一生坚定跟党走——访抗美援朝英雄张计发
本报记者 曾宪科
残酷的战争年代已经过去,曾经的铁血将士为祖国作出的贡献永远不可磨灭,人们永远记得他们。抗美援朝英雄张计发正是其中的一位。
7月31日,记者在信阳市军分区干休所见到了张计发。1926年,张计发出生于河北省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家中弟兄五个。17岁时,张计发成为河北赞皇县的一名抗日游击先锋队员,开始打日本鬼子。1945年7月,张计发正式成为一名八路军战士,1947年3月光荣入党,“家中弟兄五个,哪怕我死了也没关系,我就是坚定跟党走,坚持闹革命。”采访中张计发坚定地说道。
张计发先后参加过上党战役、平汉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1951年,张计发随部队赴朝鲜,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再到抗美援朝战争,老人一路“血雨腥风”地走过来,先后8次负伤,荣立特等功4次,一等功2次。
“要说抗美援朝,我就不得不说上甘岭战役,我从来没见过如此激烈的战斗,到处轰轰隆隆,啥都听不清。”说到抗美援朝,张计发显得异常激动。他告诉记者,当时上甘岭的位置特别重要,是整个防御体系的中心地带,一旦被敌人突破,后果将不堪设想。1952年春,张计发所在的连队跟随大部队就守在这里。
在朝鲜战场上,中国人民志愿军面临着巨大的考验。在地域仅有3.7平方公里的战场上,志愿军投入了两个师,美国则是投入了三个师,一个空降团,还有其他国家的联军。张计发说,敌军还有105毫米大口径火炮近400门,而我军最多的时候也仅有100多门,双方实力差距较大,当时的美军指挥者还扬言3日拿下上甘岭,结果打了43天也没打下来。
采访中,记者发现张计发的左手小拇指没有了。他说,上甘岭战役中,在武圣山597.9高地,一个炮弹爆炸时,飞过来的弹片削掉了他的小拇指。“和那些牺牲的战友们相比,这又算得了什么呢?”细数战斗中牺牲的战友,细说当年的战斗细节,这位坚强的老人流下了泪水。
离休后,张计发足迹遍布湖北、安徽、河南等地,先后作了上千场革命传统报告,听者达百万人次。每到一地,他讲的不是自己,而是上甘岭战役中牺牲的战友,以及战争年代用鲜血浇铸成的战友情。
张计发说:“共产党领导的部队都是老百姓的靠山、老百姓的救星。我们有了今天,我们要感谢人民、感谢党,没有共产党领导我们怎么能够坚持到现在,怎么能够享受到这样的生活。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人民的一切。”
(首发于2012年8月1日《信阳晚报》)
“上甘岭战役是我一生最难忘的记忆”
本报记者 吴 楠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家就在岸上住,听惯了艄公的号子,看惯了船上的白帆。”这首脍炙人口的歌曲是电影《上甘岭》的插曲,几十年来,它唱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滋润了无数人的心田,上甘岭战役的惨烈与悲壮让看过电影的人无不痛哭流涕。10月22日,在抗美援朝纪念日到来之际,记者有幸见到了电影《上甘岭》中英雄连长的原型张计发,通过他的讲述,带我们重回62年前那场悲壮的战役。
“我从来没见过像上甘岭这样激烈的战斗,到处轰轰隆隆,啥都听不清,随处可见的炮火将黑夜照得如同白昼一般。”说起当年的战场,89岁的张计发十分激动。他告诉记者,当时上甘岭的位置特别重要,是整个防御体系的中心地带,一旦被敌人突破。后果将不堪设想。
1952年3、4月份,张计发所在的中国人民志愿军15军45师135团就守在这里。同年10月14日,敌人发起了猛烈的攻击,在面积仅有3.7平方公里的战场上,展开了殊死搏斗。张计发告诉记者,当时的敌军武器先进、装备优良,而我军人少设备差,双方实力悬殊较大,志愿军面临着巨大的考验。“尽管实力悬殊,但没有一个人退缩,大家都像老虎一样向前冲。”说着说着,张计发老人还做出了冲锋的手势。
张计发告诉记者,他所在连队的任务是把白天丢失的阵地在晚上夺回来。10月14日当晚,7号、8号等几个阵地丢失,他们接到命令在晚上10点开始争夺。在争夺7号阵地时,敌军的碉堡给志愿军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为了尽快夺回阵地,五班班长李忠先身先士卒,夹着两个爆破筒就跳上去,与敌人同归于尽,后来被追授为二级战斗英雄。二排排长孙占远在冲锋时不幸被炸断双腿,但是他仍然用机枪给大家作掩护,用双手向前爬了近百米,然后他拉响了最后一颗手雷,光荣牺牲,后来被追授为一级战斗英雄。仅用了五个钟头,他们就把丢失的阵地夺了回来,虽然伤亡了80多人,但阵地上留下了300多具敌人的尸体。
张计发说,当时的美军指挥官扬言要在3日内拿下上甘岭,但因为志愿军的顽强奋战,结果打了43天也没打下来。这40多天里,蹲守在战场的志愿军经受了一切难以用语言形容的苦难。“当时坑道被炮弹炸得一直掉土,里面空气特别浑浊。”张计发回忆道,“最可怕的是没有水、没有吃的,为了将生高粱米吞下去,我们不得不将牙膏涂在牙齿上,分泌唾液帮助吞咽。”张计发说,最困难的时候,一点吃的都没有,大家只能对着坑道的墙体哈气,然后慢慢地等气体变成小水珠,再伸舌头一滴一滴地舔进去。“日子十分艰辛,但从来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疼。坚守到最后,我们150人的部队只剩下十来个人。”张计发哽咽地说道。
如今,那场战争已过去62年,每每回忆起来,张计发仍会流下伤心的泪水。“和死去的战友相比,见证了国家一步步强大起来的我是多么幸福啊!”
(首发于2014年10月24日《信阳晚报》)
传承红色精神 坚定从军步伐
93岁上甘岭战斗英雄张计发为罗山县预定新兵加油鼓劲
信阳消息(记者 周 涛)8月22日上午,空军工程大学航空机务士官学校迎来了240名即将步入军营的罗山县预定新兵。作为役前训练第一课,93岁上甘岭战斗英雄张计发向预定新兵们讲述了上甘岭战役一幕幕真实的战斗场景,并寄语大家努力奋斗、积极进取、建功军营,深受预定新兵们欢迎。
“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力量……”上午9时许,伴着学校礼堂内嘹亮的军歌声,一位白发苍苍、胸前满是军功章的老人走到台前,向台下预定新兵们致以一个标准的军礼。老人名叫张计发,是抗美援朝战争中一位了不起的战斗英雄,也是《一个苹果的故事》中八连连长的原型。
随后,张计发向预定新兵们回忆起那段峥嵘岁月。从炮火纷飞的战斗场景,到吃光干粮后战士们吃不到青菜得“夜盲眼”,再到战斗中弹药缺乏的情况,当讲到八个人分吃苹果的场景时,台下身着迷彩作训服的预定新兵们眼神坚定地看着台上的老人,张计发忍不住流泪。
上午10时许,预定新兵进行队列训练,张计发也来到训练场。当带兵干部介绍集训连里有一对双胞胎时,张计发连忙走到他们面前,紧握着他们的手说:“你们都是祖国的好孩子,希望你们一定要加油,努力报效祖国。”双胞胎兄弟备受感动,纷纷向张计发敬礼。
双胞胎兄弟张正明与张正亮从小就有当兵的梦想,为了实现这个梦想,他们在3年时间里,坚持每天早晚各跑两公里增强体力。“我们从小就爱看军旅题材的电影、电视剧,今天听到张老的故事,对他非常崇敬,我们一定向英雄看齐,保家卫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张正明在接受采访时说。
记者了解到,此次集训旨在让预定新兵们提前体验军营生活、感受部队氛围,为期一周,训练主要包括思想教育、军事训练、身体筛查等内容。张计发为罗山县预定新兵加油鼓劲,充分调动激发了预定新兵从军报国的热情,使每一名预定新兵懂得“为谁当兵、为谁打仗”的道理,强化了保家卫国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首发于2018年8月23日《信阳晚报》)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