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系列报道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追寻初心 信阳印记”大型融媒体专题系列报道(19)

大别山“江姐”的壮烈传奇


本报记者 杨长喜

“在革命战争时期,无数大别山儿女在同敌人英勇顽强的斗争中牺牲,晏春山烈士就是其中的代表,她也被称为大别山‘江姐’。”昨日,在新县郭家河乡湾店村潘湾居民组,守护红军洞群近60年的张爱华老人对记者说。

大别山区,鸡公寨旁,晏春山烈士的纪念碑就在山下,与后山的红军洞群紧紧相邻。“这里是晏春山烈士忠骨埋葬的地方。”张爱华说。晏春山烈士纪念碑的碑文,记录着她甘愿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壮举和崇高精神。1893年,晏春山出生于湖北黄陂一个农民家庭。因为家庭贫苦,她14岁就进入了武汉的纱厂当童工。1926年冬,北伐军占领武汉后,共产党鼓励有觉悟的工人、学生到农村宣传革命。1927年,她便与丈夫潘家年一起回到新县郭家河乡潘湾宣传革命,并于1927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9年7月1日,晏春山夫妇均参加了白沙关暴动,并带领潘湾一带农民奋勇参战。弦南区第四乡苏维埃政权成立后,她担任妇联主席。搞宣传、支援前线,她样样精通。在她的积极动员下,1929年冬,第四乡一次就有30多名青年参加红军。

由于在第四次反“围剿”中失利,根据地大部分丧失,红四方面军主力被迫转移。红四方面军主力西迁后,晏春山担任潘湾党支部副书记,继续组织群众配合游击队坚持斗争。她不顾个人安危,经常出入敌营搜集情报,散发传单。1935年5月17日,由于坏人告密,她在散发传单时不幸被捕。敌人对她施以灌辣椒水、压老虎杠、钉竹签等种种酷刑,妄图从她嘴里得到地下党和游击队的活动情况,晏春山坚贞不屈,始终不吐一言。后来,敌人反捆着她的双手,押着她带路去寻找游击队。她把敌人带到远离游击队驻地的鸡公寨大花台悬崖顶。面向围观的群众,她大声喊道:“红军游击队就在这里,跟我找去吧!”接着,她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红军万岁!”随后纵身跳下悬崖,壮烈牺牲。

晏春山虽然牺牲了,但她的牺牲却让当地人更加坚强。在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时期,鄂豫皖边游击区成为南方八省游击区中面积最大的游击区,红旗始终高高飘扬在大别山上。晏春山牺牲地附近的红军洞群,也是当时罗礼经光中心县委重要的办公地之一,并留下了王树声、刘名榜等革命先辈们的战斗足迹。

因为长期守护红军洞群,对附近一带的红色历史熟悉,张爱华经常为到郭家河乡接受红色教育的党员们讲党课。“每次讲党课的时候,我都要讲晏春山烈士的故事。每次都有党员同志流泪,为她的革命精神所感动,也在思考新时代怎样继承和发扬这种精神。”张爱华说,“我作为讲述人,每次讲述,都在重温这段历史,也激励着我一定要把红色故事讲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

“郭家河乡每一本家史都是大别山的革命史,在革命战争年代,先后有3500多名英雄儿女为新中国的成立献出了宝贵生命。厚重的红色革命历史就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也是我们追寻先辈足迹、传承红色基因的生动教材,我们的每一步发展都是红色力量的延续。下一步,我们要保护好、利用好红色资源,建好‘红色基因库’,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发扬‘三牛’精神,埋头苦干、务实重干,在“十四五”开局之年,努力迈好第一步,见到新气象。”郭家河乡乡长徐浩杰说。

红色名片

革命先烈晏春山

晏春山(1893-1933),女,湖北黄陂人,原在武汉纱厂做工。1927年随丈夫潘家年回到新县郭家河乡潘湾参加革命活动。1929年参加白沙关暴动。1932年10月任村、乡党支部书记。经常扮成小贩,为红军游击队筹粮购药,搜集情报。1933年5月不幸被捕,在狱中受尽折磨,仍坚贞不屈。敌人逼她带路去找游击队,她将敌人带到远离游击队的鸡公寨大花台悬崖顶,高喊“红军万岁”的口号,纵身跳崖牺牲,时年40岁。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