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长喜
5月22日,“杂交水稻之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永远离开了我们。袁隆平生前对信阳有着浓厚的情怀,8年间曾4次到信阳,亲赴田间地头看望杂交水稻这个“孩子”,并将“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信阳分中心”的牌子授予信阳。24日,在袁隆平遗体送别仪式举行的当天,记者来到平桥区甘岸街道二郎村这个袁老生前曾经到过的地方,二郎村村支部书记曾凡利向记者介绍了袁隆平与二郎村的故事。
“袁老是个很随和的人。”曾凡利第一句话这样说。2011年8月27日,这个日子,曾凡利记得非常清楚,因为就是在这一天,袁隆平来到了二郎村,当时已经担任村支书的曾凡利,全程参与了袁隆平的调研过程。“当时没有采取安保措施,附近的老百姓听说袁隆平来了,都纷纷赶过来要与袁老合影,袁老都没有拒绝。我记得很清楚,袁老当时抽烟的时候,还给我们本地的一位专家递烟,聊天非常随意。”
曾凡利介绍,2011年,隆平高科与二郎村的合作已经有几年的时间。2008年前后,隆平高科就与村里的合作社开展合作,在合作社的土地里开辟了一些试验田,不少新种子都在试验田里进行试验。前几年,袁隆平的学生、助手常年在试验田里收集数据。2011年,他的学生、助手建议他到二郎村看看。当年8月下旬,袁隆平来到了这片土地。
如今,这片试验田仍在进行不同稻种的试验,只不过是刚刚插上秧苗。“当时,袁老看到育秧工厂外墙上写着的‘吃水不忘挖井人,丰收不忘袁隆平’的巨幅标语,驻足凝视,良久不语。”指着村里繁高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生产用房,曾凡利回忆说。当年,这片试验田正在进行“Y两优”等“Y”系列水稻品种的试验,目标是冲击亩产1000公斤。当年产量虽然没有达到1000公斤,但在当地已经是相当高了,让当地人看到了水稻产量再度提高的希望。
“袁隆平为我们这里留下了瑰宝。”曾凡利说,这个瑰宝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就是促进了当地水稻种植业的发展。因为有隆平高科的技术支持,村里的水稻产量一直很高,繁高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更是能提供水稻从育秧到收割的一条龙服务。如今,村里的育秧产业远近闻名,仅繁高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就培育了可供3万亩水田栽种的秧苗,加上其他合作社的育种,秧苗的数量更加可观;第二个方面就是为当地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试验田需要大量的人工,加上育秧产业,村里人手很多时候都不够用。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