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故事汇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奶奶的红棉袄


刘 冰

腊月的空气中,天地一片肃杀之气。风,似刀子,刮在脸上让人生疼。

我和父母席地而坐,望着地铺上那个垂危老人。只见她脸色蜡黄,嘴里只有出的气,少见进的气。过去白皙红润的面庞无一点血色,浑浊的泪水顺着眼角缓缓往下流。

她一只手紧抓住父亲,一只手又吃力地拉着母亲,断断续续地说:“我对不起你们,等我走了后,一定要把我拉回家。华子妈,别恨我……”顿了顿,“家里孩子多,太难了,把我这件破棉袄拿回去,拆拆洗洗给孩子改两件棉衣。”

父母使劲点头,我看到父亲眼里的泪水像断线的珠子……

那年我15岁,奶奶离我们而去,父亲把奶奶从离家二里多的那个村抬回老家,葬在向阳的河堤南面,但父亲坚决不让妈妈拿那件红棉袄。

奶奶年轻时非常漂亮,一米七的身材,两条齐腰的乌黑辫子,白里透红的脸颊,在当时那一片是有名的美人。爷爷那时也不赖,但可惜膝下没有子女,近40岁时抱来了八九岁的父亲,视若珍宝。在那个年代,无后为罪,人人都想欺负你。娶回妈妈后,生性倔强的她和骨傲的奶奶一对犟筋,真可谓铜勺碰到铁刷子,又加上邻居们的挑唆,婆媳关系很是紧张。由于爷爷离世的早,半世辛苦的奶奶更容不下妈妈的倔。

于是奶奶在60多岁时,禁不住邻居们的撺掇,又走到河东一个磨豆腐的家。那家比俺家日子好过多了,只不过他家还有一个十多岁的小儿子,俩大儿均成家另过。

血浓于水啊,当初奶奶走时,父亲气得把她住的那间房拆了,连上面的茅草都烧了。

一年没过,奶奶想孙子孙女,捎信让我们去看她。但父亲死活不让,最后奶奶犟不过,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上午说是赶集,来到俺队别人家,让我们姐弟去。奶奶给我们带了麻花,糖果,还有一包热乎乎的熟鸡蛋,贪吃的我一口气吃了五六个,结果晚上高烧,现在闻着煮鸡蛋还胃酸。

奶奶的示弱让父母不好意思,自此我们和奶奶家有了来往。每逢星期天,我就带着弟弟们,或者是我自己去看奶奶。说是去玩儿,其实就是去蹭吃蹭喝。我最喜欢吃豆腐脑就是从那个时候上瘾的,那又白又软,吹弹可破,冒着诱人香气的热豆腐脑,堪比美味佳肴,我一口气可喝饱。吃饱喝足,临回来时奶奶还不忘偷偷在我口袋里装进五毛或一块钱。

那时候来龙街上经常来外地杂技团,我就在星期天下午带着弟弟们,在同龄人的羡慕中,拿着奶奶给的钱,去过足杂技瘾。特别是那惊险刺激的“上刀山”,至今想来还咋舌。在耸入云天,高达竟百米的塔形天梯上,隔半米远就绑一把泛着寒光的大刀。穿着红色紧身衣的演员,不知道怎么爬上去的,等爬到一大半时,演员一失手,“啊”的一声大叫,我们都吓得捂紧双眼……

父亲那时开始做小买卖,每逢到外地回来,首先去奶奶家。等我们去奶奶家时,奶奶就拿出我们没见过的零食,让我们尝尝,并且说“这是你大买的”(我们这那时管父亲叫大)。

这样的好日子过了有8年,奶奶一病不起。刚病时就说:“华子妈,把这件红棉袄拿回去,拆拆给孩子做衣服。”但父亲不允许,妈妈不敢拿。

奶奶去世后,她那俩媳妇把奶奶的衣服都拆洗了,准备给孩子改成小衣服。当把那件红棉袄拆开时,目瞪口呆,棉袄的夹层里竟藏了800块钱,在那个一分钱掰三瓣花的20世纪80年代初。

父亲却不以为然地说:“不是自己挣的钱,再多也不稀罕。”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