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广学
“来吧,我在茶场等你!”周日下午,新岗茶场老板沈传义盛邀我前去喝茶。
新岗茶场在潢川县江家集镇境内,与商城县鄢岗镇地界隔河相望,位于小山岗上,古称之为“囚地”,现在是响当当的一张茶业名片。弯弯曲曲起起伏伏的“村村通”水泥小路向山坡深处延伸,一路骑车一路欣赏沿途美景,路边野花、槐花馨香扑鼻,田野绿色亮眼,神清气爽。翻过两个山坡,眼前豁然呈现一片片茶园。停好车子,走进茶园,茶树葳蕤茂盛,这里的茶园里还套种着油菜,油菜花败正结籽,几朵迟开的油菜花鲜艳夺目,引来蝴蝶翩翩起舞。
顺着山坡往下,坡下是一块块的水田,没有看到采茶的场面,甚是遗憾,却见四五个妇女在另一块地里小心翼翼地拔着齐腰深的蒿草。见我疑惑,她们说拔掉蒿草,好让茶苗快快长起来。蒿草下面有茶苗,前年更新换代拔掉了老茶树,播上了种子,茶树种子生长得慢,用蒿草护着防寒防晒。仔细看,茶苗都有两叶,长有两寸高了,是时候让它放开生长了。沈传义的老母亲扛着锄头从下面走来,老人80岁了,精神和身体尚好,老人很健谈,她向我讲述了“五老开荒”的故事。
以前,这一片二百多亩的山坡地一派荒芜,当时的村干部们决心要开发这块不毛之地,经过考查,他们认为荒坡下面是水田,水汽向上弥漫,昼夜温差大,气候和土质适宜种植茶树发展茶业,他们向时任凌集茶场副场长的沈绪海发出了邀请。沈绪海1965年当兵转业到凌集茶场,是茶场的制茶大师傅,能为家乡出力贡献,让沈师傅兴奋不已。1976年那个秋天,沈师傅携家带口回到本地,在山坡上搭草房安家落户,他带领着四位老农,五把镐头,披星戴月的艰苦创业,一片片荒地被开垦出来,长出了一棵棵绿色的生命,几年的打拼,新岗茶场也打出了响亮的名声。联产责任制后,集体的田地分到户了,茶场是分户还是保留?一旦分到户了,茶场的命运也许就走到尽头,数年的心血也就白费,经过深思熟虑,沈师傅承包了茶场。
如今,当年艰苦创业的五老中有四人已离世,仅剩沈师傅一人,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沈师傅的身体大不如前,茶场担子便交给了小儿子沈传义。
沈传义17岁就开始给父亲打理茶场,不仅获得了父亲的真传,而且比老人更有现代意识,他会用网络把新岗茶场的名声打得更响、更远,茶叶远销东南亚等地。
在炒茶车间,我一边品味香茶,一边和沈传义聊天,他打开手机让我看,指着收款记录说:“这一笔3000多块,是上午发郑州的快递,好茶不愁卖啊。”我问道:“今天怎么不采茶了?”沈传义说:“昨天刚采的,今天那些采茶人又转到另一个茶场采去了,明天还来开采,她们闲不住的,手快的每天采茶甚至可收入一二百元呢。”
我指着车间外的茶园问为何茶树和油菜要套种呢,是不是香味互补?沈传义说:“我套种为茶树上了肥料,又收获了油菜籽,一举两得。”他向我解释,油菜收割后再用旋耕机犁一遍,松土除草,油菜茬和根全埋在土壤里,腐烂变成有机肥料,土壤有营养,不用施化肥,茶树边上长的草也是用旋耕机除的,也是为了当肥料的,为此,他专门买了小型手扶四驱式旋耕机和开沟机。沈传义说他没有施用过化肥农药,上的是香饼,采摘时叶嫩柔软有淡淡香味,施化肥的茶叶会有一丝丝青草气味,他说要打造纯天然无公害的生态茶园,他的茶园目前客户稳定,今年是3月4日开采的,在当地最早,白天采茶,夜晚炒茶,供不应求。
一台台的炒茶机、杀青机、理条机、揉捻机、烘焙机,提高了效率,让量产变成现实,沈传义告诉我这些机械已是第三代了。我不禁感慨当年五老创业时纯手工炒茶是多么的不易啊!
走出车间,两个喜鹊在房顶上欢蹦喳叫,似乎是在欢送着我,我有些陶醉,但愿茶香氤氲着每一个人每一个平凡的日子。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