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方志
随着谷雨节气的走远,这个春天也在留下万紫千红后悄然归去。此时,信阳的春茶采摘也渐进尾声。但是,一个熟悉的节日——信阳茶文化节正待开启。信阳茶文化节,从1992年的首届开始便未曾间断,到如今走到第29届。
29年,如白驹过隙,好多记忆仍新鲜如昨。但弹指一挥间,申城已非昨日那个申城,茶乡也非昨日那个茶乡。盛会始于29年前,向好嬗变亦始于29年前。
“激情澎湃,无比美好!”1992年5月15日,首届信阳茶叶节在市文化中心隆重开幕。提起当时,第一届信阳茶叶节至第十届信阳茶叶节宣传文化总指挥陈永省仍记忆犹新。尽管当时设施不全,场地不大,但首届信阳茶叶节开幕式却办得无比隆重,无比成功。“我们把城市打扮得漂漂亮亮,准备了丰富的文化盛宴,款待嘉宾,以飨市民。中央领导来了,省里领导到了,当红的歌唱家、明星、央视著名主持人也来了,真是热闹非凡!”陈永省兴奋地说,“这在当时真是风光无两,这场盛会一下子将信阳毛尖、茶都信阳推到了世人面前。”
诚如斯言,信阳茶叶节的举办从此开启了一个新的局面。信阳毛尖从“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开始走入“寻常百姓家”,而茶都信阳的美名也跟随茶叶节的举办逐渐远播。
1992年之后,信阳茶叶节开幕式的时间有所变更,场地数次变换,节日本身也几易其名。场地之变、名称之变,映照的是茶都信阳之变。
“浉河北路西关至浉河大市场段以前是没有的,第三届茶叶节开幕式的场地改到浉河大市场时才修的这条路。”陈永省说,“茶文化节给信阳市带来的变化太多,最直观的就是我们城市的变化。”城市越变越美,茶都盛名也越来越多:十佳宜居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级生态示范市、全国文明城……不胜枚举。“我上高中时就知道信阳的茶文化节,从中了解到信阳是一个山美、水美、茶更香的地方。所以,填报大学志愿时选择了与茶有关的专业。”信阳农林学院茶学院大二学生关佳彬说。
29个春夏秋冬,29届盛会,改变的不仅是城市,还有信阳的茶乡与茶业。“远的不说,就是20年前,我们这里的茶还很少,而且交通不便,与外界联系不多。”浉河区谭家河乡李畈村的茶农姚中福说,“现在不一样了,茶园面积扩大了,水泥路直通村里,与外界联系多了,茶叶的销路也更宽更远。而且在茶文化节的推介下,美丽茶乡如今已经成为很多外地人前来游玩的目的地。”
据了解,截至2020年底,信阳市全市茶园面积达到215.3万亩,茶叶总产量7.5万吨,总产值130亿元。另据了解,近年的茶文化节期间,每年都有国内外近200余家茶企业参展,超过10万人次参观采购。而于茶文化节期间前来我市旅游的游客更是呈现递增趋势,其中,2018年信阳茶文化旅游暨旅游产品展览会期间,仅环南湾湖茶文化特色旅游线路就累计接待游客超过15万人次。
“我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做茶,参加过好多展会、展销。说实话,信阳毛尖刚开始在市场上的认知度并不太高。后来,茶文化节的连续举办逐渐打响了信阳毛尖在绿茶市场上的名声。”信阳茶都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徐启来坦言。“确实如此,我这几年每年都会帮广州的朋友代购信阳毛尖,少则五六斤,多则数十斤。信阳毛尖的名声越来越响亮,喜欢喝的人越来越多。”慕名前来购买“茶都”牌信阳毛尖的潢川籍顾客魏先生说。
“信阳因茶而闻名,因茶节而扬名,正是茶文化节,将信阳一步一步地推向世界,世界也从这里一步步地走进信阳、聚焦信阳。”市长尚朝阳的这段话是对茶节盛会扬茶都美名的最中肯之评。
编后:品一杯清茶,赏一城山水。为迎接第29届信阳茶文化节,本报策划的这组系列报道从21日起开始连续刊发,到今日已全部刊发完毕。该组系列报道从历史文化、助农增收、铸就品牌、茶旅融合等六个方面对茶与信阳的渊源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读,在茶文化节前夕为读者奉上一道文化大餐。随着茶文化节开幕在即,本报将继续为读者奉上精彩内容,让更多人感受信阳这座城市和信阳茶文化的独特魅力,让更多人了解信阳、爱上信阳。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