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茶史茶趣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唐朝之后为何还用“荼”指“茶”


在如今人们生活中,“茶”已经成为极为常见的字眼。但是在唐代以前,少有“茶”的字眼。有一种普遍的说法认为,在古代,“茶”与“荼”是一体的,“荼”即是“茶”。但也有人认为,古时“荼”的含义要比“茶”广。不管哪种说法正确,可以肯定的是,唐代中期陆羽《茶经》刊印之后,“茶”字便广泛流行起来,而且其意义也同今天的茶类似。

有意思的是,“茶”字广泛使用后,唐代及其之后的有时还会用“荼”来表示“茶”,例如,在清代甚至当代的书法作品中,仍然能够看到以“荼”指“茶”的现象。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晚清吴昌硕书帖《角茶轩》,是笔者近日阅读所得,又延伸阅读了李清照《金石录后序》,略有所获。

吴昌硕书帖《角茶轩》,篆书横披,行草落款,系光绪乙巳年春应友人孝谦之请所书。其下两款落款,其中款对主题“角茶”的典故做了说明,而另外一个落款对“茶”字的字形作了说明:“茶字不见许书,唐人于頔茶山诗刻石,茶字五见皆作荼。缶又记(钤印)。”

于頔何许人?于頔是唐宪宗时宰相,生年不详,卒于818年。与著述《茶经》的陆羽(733年-804年)、诗僧皎然是同时代人,但应比陆羽年轻。

于頔擅书法,写有“茶山诗”并镌刻于石碑,即吴昌硕在《角茶轩》落款中提到的“茶山诗刻石”。吴又说:“茶字五见皆作荼”,是说于頔诗中出现的五个“茶”字,全刻作“荼”。并说:“茶字不见许书”,“许书”,指东汉许慎编著、解释字体来源的《说文解字》,这是中国第一部字典,而“茶”这个字在《说文解字》中是没有的。

汉字在形成之初没有“茶”字,常用“荼”字指代“茶”。然而,除当作茶饮的含义之外,“荼”字还有“苦菜”“荼毒”、“茅芦白花”等多种释义。茶的应用发展到以饮用为主的时期,“荼”字显然不能够概括茶在社会生活中出演的角色。为与含义广泛的“荼”加以区别,文人创造出了专指的“茶”字。

另据清代学者顾炎武考证:“按茶荈之茶,与荼苦之荼本是一字,古时未分……愚游泰山岱岳观览唐碑题铭,见大历十四年(779年)刻‘荼药’字,贞元十四年(798年)刻‘荼宴’字,皆作荼……至会昌元年(841年),柳公权书玄秘塔碑铭、大中九年裴休书圭峰禅师碑茶毗字,俱减此一画,则此字变于中唐以下也。”(见《日知录》)

据清《义疏》记:“今‘茶’字古作‘荼’,至唐陆羽著《茶经》,始减一画作‘茶’。”也就是说,到了中唐时期,陆羽已在书写和使用“茶”字。不过,没有更多的证据证明“茶”字是陆羽一人所创。或者可以这么认为,书法、碑刻中使用“茶”字在“中唐以下”,而书籍刻本中使用“茶”字则在“中唐以前”。

《茶经》写作修订历时14载,大约成书于775年(也有说法认为,陆羽于765年完成《茶经》,775年以后再度修改,780年后定稿),传播数十年后,出任湖州刺史的于頔(于頔791年任湖州刺史,且根据史料分析,其茶山诗是在任湖州刺史期间所刻)为何还用“荼”字呢?

(唐 璐)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