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方志
“宝贝,这些是古人喝酒用的杯子,和你爸爸喝酒用的玻璃杯可不一样,它们是铜的,摔不烂呢。”“宝贝,这个是古代军人打仗用的铜剑,几千年过去了,它们还好好儿的。你看,古人厉不厉害呀?”昨日下午,在信阳市博物馆内,市民马艳带着女儿一边参观,一边给孩子进行讲解。
马艳告诉记者,这已经是她今年第二次带女儿来博物馆了。“来这里能学到很多文化知识,虽然孩子还小,但是提前让她感受下我们信阳的悠久历史也挺好的。”马艳说。
博物馆只是近年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完善的一个缩影,像这样的公共文化设施还有很多。截至2019年,我市共建设博物馆(纪念馆)36个、公共图书馆12个、文化馆11个、美术馆2个、乡镇(街道)文化站(中心)212个、农家书屋2921个、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3309个。这些公共文化设施成为全市人民群众汲取文化知识的重要场所,在满足全市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不断完善硬件设施的同时,我市还从巩固和拓展公共文化服务品牌效能上下功夫,积极开展文化惠民活动,着力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
一直以来,我市坚持群众文化进广场、入社区、下基层,力争让城乡群众文化活动精彩纷呈。据了解,仅2019年,我市就举行了各类群众文化活动1400余场次。新年音乐会、戏剧曲艺家联欢会、春节联欢晚会、元宵节灯谜竞猜、庆“七一”、庆“八一”等活动,让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不断得到丰富。此外,民间艺术广场舞大赛、民间歌王争霸赛、合唱比赛、唱红歌大赛等活动不断上演,展现了全市上下奋进新时代的昂扬精神风貌。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维护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途径,是一项日益重要的民生工程。风正时济,自当破浪前行;任重道远,更需砥砺奋进。“十四五”已经开启,未来,我市将进一步探索完善制度机制,进一步抓实抓好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丰富群众性文化惠民活动,进一步打造特色文化品牌,进一步坚定信心,加快推进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努力开创信阳文化繁荣兴盛新局面。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