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南湖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田间那片紫云


赵主明

清明节扫墓,行走在乡间小路上。满眼草长花开,生机盎然。桃花未尽,油菜花金黄。荠菜白花点点,像绿茵上落了亮晶晶的繁星。蒲公英金盘高举,犹如碧云上升起的太阳。家乡春天,五彩缤纷,美不胜收。

有种景色更为诱人,一块块稻茬田,一条条田埂,绿茵之上,铺排着一层艳紫。远远望去,仿佛紫云落到了碧野间。

那是紫云英的经典画面。紫云英是二年生草本植物,多分枝,叶卵形,一茎一花,如撑开的伞。花冠多为紫红,间或白色。春深开花,结实成荚。

在江浙一带,也称作荷花紫草,大概因其花形似荷而得名。曾经叫过苕菜、苕翘、苕子、苕子菜、马苕子等。有人考证,“紫云英”的称谓,最早出现在《芥子园画谱》中。

有资料载,紫云英的名字与云母有关。《名医别录》按颜色将云母分为云华、云英、云珠、云液、云砂、磷石六种。葛洪《抱朴子》:“五色并具而多青者,名云英,春宜服之。”

我无意考证种种叫法的详细出处。但我琢磨,这是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前两个字大概是对花势的描述,后面的“英”字,则是言犹未尽的补白。

老家原本没有这种植物。20世纪60年代,才开始引种。起初,不为人看重。种惯了粮食,让在田里种草,不少人心存疑虑。种了,但不情愿,疏于管理。头几年,收益一般。多年后,尝到甜头,摸出了经验,才进行大面积种植。

当时主要为了肥田。稻谷即将黄尖之时,将种子撒入稻田。收罢稻谷,不犁板茬。入冬前长出小苗,第二年春天,开始猛长,到了暮春,叶繁花茂。此时,翻入田中,灌水沤制十数日,再犁耙平整,插上稻秧。

紫云英能增加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多样性,促进土壤有机碳的积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疏松改良土壤,肥效突出,肥力持久。有了它的滋养,稻秧生长明显茁壮。

农家也用它喂牲畜。猪、牛、驴、羊都爱吃。掐其嫩头,焯水清炒,端上餐桌,人们也吃得津津有味。老熟后收割,打下种子,叶秆仍可用于回田壮地。

紫云英浑身是宝。有资料介绍,其种子还可以入药,有补气固精、益肝明目、清热利尿的功效。没有人特意去培育它的花,但不影响争相怒放。没有人特意赞扬它的草,但也不妨碍迎着春风尽情向上。那一根根碧茎举着犹如火一般的花朵,向世间展示着春天瑰丽,大自然的美妙。

放蜂人特别喜欢连片种植的紫云英,每逢花季,就在附近支起帐篷,摆放蜂箱。于是,紫色的云层里,便有了小精灵们嗡嗡嘤嘤,起起落落,往返穿梭。

单株的她,看不出超群的韵味。花形小,花瓣也不出众。聚集起来,却大不相同。那气势,激动人心,撞击灵魂。摄影家、画家,看中的多是这种恢宏气势。绿叶紫花,如绵绸之上飘落的彩云。一块田就是一片云。一个塆畈,就是云海。

但它的价值不在于观赏,它的生存环境不在城市,而是乡村。原野是它真正的宜居之地。它的功能就是增强土地的生命活力。

土地看似无生命的,犁它、耙它、挖它,它都无声无息。但是,细心观察琢磨体验,好像又有生命。他的生命是另一种方式的存在。他的生命需要滋养,养得好,活力满满,知恩厚报。只种不养,就会越来越贫瘠。农家早懂得这个朴素的道理,年年积攒农家肥。种植紫云英,便是一种显效的养地措施。

化肥的发明与使用,提高了农业产量。但对地力又有不良影响。过量施用,就会导致使土壤板结,酸性物质增多,地力下降。合理施用,至关重要。另外,不可忽略有机肥料的生产与使用。

它开花时,恰值小麦拔节,油菜花开。碧绿,金黄,紫红,交相辉映。城里来的人到乡下来,可不愿错过这个景色,蹲在紫云英地里,观察它的花瓣;趴在田里,双手托腮,若有所思;躺在花间,仰面看天。我也融入过它的阵营,摆姿势拍照留影。其时,也不乏画家写生、摄影家拍照的热烈场面。

近年来,有些地方种植它的热度似乎有所下降。它在田角和田埂上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成了野生。大凡野生植物,都是野性十足,生命力旺盛,“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相反,人工长期培育出来的植物,生命力却相对孱弱,再生能力较差,适应环境变化本领低下。

所以,由家养到野生的紫云英,也许不是什么坏事。未来的它,可能更具备勃发向上的生存能力。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