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亚云
市区道路出行顺不顺?市民各有体会。近年,随着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城区主干道更加平整,社区道路提质升级,市民出行环境有所改善,但上班、上学高峰时段的拥堵仍是不可回避的话题;楚王城涵洞等“卡脖子”路段成为市民出行的“拦路虎”;鸡公山大街等路段车流量大,特别是节假日期间频频“添堵”……
缓解交通拥堵考验城市治理水平,畅通出行是城市品质的重要体现。带着采访过程中市民普遍关注的问题,昨日上午,记者从我市交通管理部门了解到,今年我市将采取一些举措,重点解决部分路段交通“堵点”。对中心城区部分交通秩序混乱、交通事故多发路段,采取改非机动车道、合理设置导向标线、限时禁行等措施,解决交通拥堵,提高通行效率,降压交通事故。今年,交警部门还将联合城市管理等职能部门,重点对鸡公山大街由北向南、由南向北方向9处重点部位进行改造,在非机动车道内增设2条机动车道;在人员拥堵路段和学校周边等设置高峰岗,早7∶20-8∶20、晚17∶20-19∶20,解决路口交通拥堵问题。
畅通出行路,还需下“绣花功夫”。近年,我市在交通治理方面积极创新举措,信阳市首个单向行车道——平桥区阳光花园路就是一个范例。昨日上午,记者从平桥区平西街道了解到,自对辖区阳光花园路采取机动车单向通行的交通管理措施以来,成效显著,不仅畅通了道路交通,还使群众停车难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疏通“堵点”,重在提升出行效率。“左右转车辆提前分流,这招儿用对了!”出租车司机刘良曾向记者感慨道。为提升车辆通行效率,我市市政部门拆除新七大道、新六大街路口部分绿化带,新增左右转专用道,拓宽道路面积,道路交通通行能力大幅提升。
出行顺不顺,在于行,亦在于停。近日,记者走访我市学校周边路段发现,市一中、平桥区二小周边设置了86个临时专用停车位,不仅为接送学生的家长提供了方便,也有效缓解了高峰时期的路面交通压力。
这些创新举措都是畅通市民出行路的“金点子”,但市民更乐于见到这些“新思路”“好办法”能在全市推广开来,有更多的“金点子”破解人在“堵”途的窘境。相信通过精细化的管理和现代化的手段,我市交通治理中的许多难题将不再是难以拉直的问号。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