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专题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齐鲁样板看德州


全国晚报总编聚焦德州乡村振兴

编者按:2021年3月31日至4月1日,由中国晚报工作者协会、中共德州市委宣传部主办,德州晚报社承办的“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乡村振兴德州行——全国晚报社长总编采访活动,在山东德州举行。两天时间里,来自全国各地的62家媒体百余位晚报社长、总编、主任、记者等,先后赴德州乐陵市、宁津县、平原县、齐河县的田间地头及部分企业进行采访采风,深入挖掘乡村振兴的德州突破。

本报记者 马依钒

无高山大川,少名胜古迹,身处鲁西北平原区的德州,是一个农业大市,全国首个整建制粮食生产“吨粮地级市”。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山东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山东省要求德州市“在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中率先突破”。

乡村振兴的春风拂面。德州市委、市政府坚决扛起政治责任,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坚决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工作要求,制定出台乡村振兴五年规划、五个专项方案和三年行动方案,创造了许多在全省有位次、全国有影响的亮点与典型。

农民是个高大上的职业

90后硕士研究生何石宝和妻子许幸,管理着10000亩耕地,现代化规模种植让之前的不可能变成可能。何石宝所在的公司是“土地鲁望农业”,流转土地6万亩,75%实现了适度规模经营。

高层次人才扎根农村,给乡村振兴注入了源头活水。对此,德州市农业和农村局副局长张连臣说:“近几年,德州开始规模化现代化生产,公路、水利、基本装备、通讯、物联网等条件的成熟,让乡村振兴融合发展具备了基本条件和坚实基础。”现代化农业的发展,为大量新农人提供了岗位和舞台,于是,本科生来了,硕士生来了,博士生也来了……

法月萍是南京大学博士,辞掉年薪200万的工作,跑到禹城农村养蚯蚓。牛粪养蚯蚓,蚯蚓粪是高端有机肥,蚯蚓提取的活性酶多肽液是优良的叶面喷施肥。

截至2020年年底,德州市培育了省市级乡村振兴专家服务基地20家,备案省级“农科驿站”达90家。建设乡村人才公寓159处883套,让何石宝这样的新农人更加安心。

除了吸引高层次人才从事农业生产,德州市还加大对本地农民的培训力度。同时,德州市推出多项优惠政策,让已经离开土地的能人返乡创业。仅2020年,回引在外优秀人才695人。发放返乡创业担保贷款2.8亿元,惠及农户1862户。

农业大有奔头

前些年,受枣产业低谷影响,红枣利润不高,枣乡乐陵的老百姓不愿再“侍候”枣树,一度出现砍百年枣树种粮食现象。

2019年,乐陵市朱集镇政府成立红枣合作联合社,推出“合作社+”模式,一举扭转管理、销售、品牌等制约发展的问题。

据了解,德州市累计有8331个村成立了新的集体经济组织并完成登记赋码。全市由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4628个,涉及村庄4708个,入社农民17.54万户,入社耕地102.24万亩。

在乡村振兴发展中,德州市乡村振兴工作专班梳理总结出13种融合发展模式,而“依托某种确定性优势进行融合”是最重要的一个大项。

在夏津县,有百年以上古桑树2万多棵,被联合国粮农组织授予“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面对这一优势资源,夏津县进一步拉伸桑产业链条,桑产品加工、品牌建设、旅游等全面开花,农民的收益节节攀升。

以酒为载体,古贝春集团在周边农田设立5万亩原粮基地,拉动农民增收,成为用非遗助推乡村振兴、精准扶贫的典范。

德州扒鸡,名满天下。近年来,山东德州扒鸡股份有限公司发挥产业引领作用,打造绿色全产业链,从粮食种植、饲料加工到养殖,紧扣乡村振兴主题,很多农民变成农业工人,实现持续致富。

而对于没有明显优势资源的地方,德州市探索出“聚合式”发展路径,如“三个集中”要素融合,“三园共建”融合发展,“贸工农”一体化发展等。

2020年,德州市建设高标准农田53万亩,全年粮食总产756.65万吨,年底生猪存栏320万头;培育发展市级以上龙头企业226家;发展农民合作社1.78万家、家庭农场4718家;乐陵市杨安镇、朱集镇入选2020年全国乡村特色产业十亿元镇……

农村家园各美其美

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铁营镇,是乐陵市南部产业新城。曾是最穷乡镇的铁营,2020年税收已超亿元。

铁营的产业是化工产业园,产业结构是医药、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是全国智慧化工园区30强。镇园一体化发展,规划打造2.3平方公里的绿色循环特色小镇,可容纳人口3万人,计划安置群众2万人、企业职工1万人。

同在乐陵,中国调料第一城——杨安镇,以“买全国、卖全球”的壮举,将调味品产业做到了极致。目前全镇调料加工企业达192家,散户更是不计其数,市面上销售的每3盒方便面,其中2盒中的调料就出自杨安镇人之手,90%的火腿肠调料也是出自于杨安镇。产业融合工程和生态宜居工程的布局,打造出乡村振兴的杨安样板。

宁津蟋蟀,美誉华夏;宁津杂技,闻名遐迩。占地1000亩的宁津德百杂技·蟋蟀谷,融合了宁津两大品牌,秉承历史,弘扬传统,成为文化地标,拉动旅游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生态振兴,让农村天蓝水绿,鸟语花香;而文化振兴,则让农村更具品质与灵魂。山东省要求,以多样化为美,保持乡村固有的历史、文化、风俗、风貌等,使乡村振兴各具特色,让人们记得住乡愁。

齐鲁样板看德州,纵览德州乡村田野,农村已变身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