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南湖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父亲的一生


余敦明

父亲一生饱受坎坷。他出生在战乱频发的年代,11岁时,他的父亲饿死在逃荒的路上,他的母亲缠着小脚,连走远路都是个负担,整个家庭的重担,便落在了父亲幼小的双肩上。凭着年少时饱受磨难养成的不服输的劲头,父亲盖了房,娶了妻,有了两个孩子,筑起了一个温暖的家。贫穷的日子虽然艰辛,但蜗居在土坯房里的一家人,却极少哀叹岁月的不公,整日里倒也充满欢乐。奈何老天不长眼,在我3岁的时候,母亲得了病,由于当时的医疗条件有限,母亲不久便撒手人寰。就这样,父亲既当爹又当妈,好不容易把我们拉扯大,生活稍稍安定了,慢慢老去的父亲却又疾病缠身。在熬过一段病痛的折磨后,父亲最终在2016年的冬夜离我们而去,享年69岁。

父亲一生勤劳智慧。他立世较早,积极乐观,抱着“是艺好防身”的理念,寻人拜师学了两门手艺:一是白天挣够工分后,走村串户给人理发;二是夜里在家织布给人做衣服。他一个人干着两三个人的活,从不嫌活多、活累、活苦,坚持用勤劳的双手改变生活。慢慢地,随着市场的繁荣,父亲的两门手艺都落伍了,他又见机行事,做起了经营桐油、养猪、养蚕和承包茶山的生计。那个时候,父亲白天走村串巷,晚上织布,炒起茶来通宵达旦……

父亲一生正直善良。在我孩提时代,我和姐姐身单力薄,在外受人欺负了,父亲总是立场公正,讲理讲情,对于父亲的“懦弱”,我曾有很大的偏见。父亲急公好义,邻里之间有了纠纷,首先找到父亲调和;有了困难,父亲也是慷慨解囊、尽力相助;遇到我们家有事时,邻里、本家也多来帮忙。“善心善行,必结善果”是父亲的口头禅,也是我们一生的指路明灯,深深地影响着我们。

父亲一生与书香有缘。父亲识字不多,却酷爱学习,生活中可以无酒无菜,但绝少不了书。年少的我常感到骄傲,贫穷的家里却有好多藏书。父亲爱看历史书籍,没事的时候就给我们说古道今讲道理,小的时候,每天晚上我们都是听着父亲讲的故事进入梦乡。父亲一生最遗憾的事情是,姐姐在小学三年级的时候辍学了。因此父亲坚定地支持我读书,再苦再难,他每学期都提前把学杂费给我准备好。从进入学堂门开始,我就成为全家的开心果,每到考试的日子,便是我最兴奋的时候,因为我总能带着第一名的成绩单,在村子里走出六亲不认的步伐,让父亲体会到教子成功的快乐。

父亲的离去,是我们心中难舍的痛。艰苦的日子没有打倒父亲,但却给他留下了病根,以至于父亲的身体每况愈下。不管我和姐姐怎么劝,父亲都不愿走出自己的小山村,200元一部的老人机,成为父亲与外界联系的唯一工具。每每通话,父亲都快乐得像个孩子,我都四十几岁的人了,父亲也不忘一遍遍地嘘寒问暖。父子情深,每当从父亲那里听到一丝不祥之音,我都能敏锐地察觉到父亲的状况。而这个时候,不管多远,我都会回到父亲身边。父亲几次生病住院,我也都抽出时间陪护,守护着孱弱的父亲,谈过去、谈人生、谈未来。很多时候,父亲一两句话,能让我茅塞顿开。治疗的日子是痛苦的,但父亲的坚毅,包括面对死亡的坦然,都对我触动很大。最后一次住院,父亲向我交代后事的时候,我瞬间泪目……对他来说,荣华富贵是过眼烟云,我们便是他的全部和希望。

近乡情怯,每当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泪眼蒙眬中,总能看到大柳树下、村中的池塘边、老屋的台阶上,站着一个慈祥的老人,我知道,那就是我记忆中的老父亲,更是我今生难以忘怀的思念。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