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马依钒
农忙时节会插秧,收获季节懂电商,罗山县子路镇90后的罗娜是远近闻名的农场主。流转土地1600多亩、创办家庭农场、探索稻虾共作、注册农业品牌、经营电商平台,这几年,罗娜带着乡亲们一起脱贫致富。
“我的目标是成为有思想、有技术、懂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一年之计在于春,这段时间,罗娜很忙,但忙中有序,她对家庭农场的发展以及自己的职业方向有着清晰的规划。
罗娜的新型职业农民之路还要从罗山县中等职业学校说起。2008年夏天,罗娜从该校毕业。在外闯荡一年多后,2010年,她回到家乡,在父亲的全力支持下,流转土地,成立了兴农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罗娜爱学习、肯钻研、有韧劲,在她的带动下,家庭农场不断壮大,周边村民受益良多。
同样是在土地上耕耘,与父辈相比,罗娜是典型的“新农民”。当年在罗山县中等职业学校学习的知识,无疑为罗娜的职业道路打开了一扇窗。
近年,罗山县职业教育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大胆创新,把车间建在学校,把企业搬进校园,不断探索人才培养模式,让职业学校的学生在校学好技术、出校顺利就业,为经济社会发展输送了大批实用型人才。
以县区中等职业学校为依托,我市职业教育围绕经济发展办专业,围绕就业创业强技能,围绕乡村振兴抓培训,全面加强技能培训。将培训班办到乡村,将技能送到家门口,各县区建立大棚蔬菜、水产养殖、苗圃花卉、汽车维修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全程跟踪技术指导,形成了罗山县的种植养殖、新县的涉外劳务、光山县的现场充绒、息县的食品加工等“一县一品”培训模式,为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劲的人才、技能动力,“进村办班、送教下乡”的信阳职教模式在全省推广。
打赢脱贫攻坚战,开启乡村振兴新征程。“十四五”新局已开,关注职业教育、支持职业教育、发展职业教育的社会氛围越来越浓。昨日,记者从市教育体育局获悉,接下来,我市将在提升职业教育办学水平、打造职业教育品牌亮点、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上开新局、谋新篇。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