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对于女性来说,婚后的婆媳关系可能是生活中绕不开的话题。今天是“三八”妇女节,本报记者采访了身边的3位好婆婆、好媳妇,听她们讲述生活中的点滴,在女同胞的专属节日里,与大家一起探讨这个话题。
好婆婆霍远丽:幸福有秘诀
本报记者 李亚云
在浉河区五星街道秀水社区,家住领秀城的霍远丽是左邻右舍公认的好婆婆。今年58岁的她年龄在增长,心理却“减龄”,与孩子们少了代沟,家庭关系也日益和睦。“我们老两口年龄大了,儿子和儿媳妇孝顺懂事,孙子聪明可爱。我们一家人心贴心,生活中互相关心,这生活过得一天比一天好。”昨日,说起自己幸福的大家庭,霍远丽满脸笑容。
提及家庭幸福生活的秘诀,霍远丽打开了话匣子。“融洽的家庭关系中,一位好婆婆的存在至关重要。好婆婆既是幸福生活的生产力,还是家庭矛盾的润滑剂。婆婆做得好,这个家离幸福美满就不远了!”
正如她所言,霍远丽在家中最肯担当,承担了照顾孩子、做家务等大部分工作,尽自己所能,减轻孩子们的负担。“我们也是从年轻的时候过来的,所以能体谅年轻人的不易。现在我就把自己当成孩子们的知心朋友,愿意倾听,愿意分担,心甘情愿为家庭付出。”霍远丽说。
与儿媳妇相处,霍远丽更是以心换心。她从不把儿媳当外人,而是用心疼爱、真心包容。儿子和儿媳偶尔发生矛盾,她从不偏袒儿子,而是等双方心平气和再问原因,力求做到公平公正。在她心中,儿媳虽不是自己的亲骨肉,但进了家门就相当于女儿。日常生活中,儿媳也常说婆婆对自己的关爱远甚于对自己的亲生儿子。
“一家人一起生活,就是要真心换真心。虽然与孩子们住在一起,但要尊重孩子们的个人空间,老两口少干涉小两口的生活。对孩子多帮扶、少要求,多夸赞、少指责,有了这种默契和关爱,日子就会越过越幸福。”采访最后,霍远丽开心地说。
好媳妇顾云:将心比心最重要
本报记者 马依钒
在浉河区五里墩街道民族社区,顾云是出了名的好媳妇。她的好,并非惊天动地,而是数十年如一日静水深流。
44岁的顾云是全职家庭主妇,平日里既要照顾体弱多病的八旬公婆,又要管教两个年幼的女儿,还要操持家里的大小事务。家庭主妇看似很闲,其实这是份要求很高的职业,既要全天候,还要全身心,很多辛苦和委屈不足为外人道。
3月4日,在五里墩街道主办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周活动中,工作人员向现场群众宣讲了好媳妇顾云的事迹。生活中的点滴和多年来的付出通过文明宣讲,从扩音器里传播出来,现场的掌声随之响起,这让台下的顾云感慨很深,她告诉记者:“都是些平常事,贵在有平常心。”
顾云的婆婆患有冠心病、高血压以及心脑血管疾病,一日三餐、衣物换洗等饮食起居都是顾云一手照顾。针对婆婆的身体健康状况,顾云日常定制清淡、营养的老人餐。老年人爱钻牛角尖,有时不好沟通,难免会产生些小摩擦。对此,顾云也有诀窍:“公婆年龄大了,有时候就像老小孩不要一本正经地讲道理,哄一哄反而更奏效。”
没有哪个女性天生就是好媳妇,这应该是怀揣善意之心和感恩之情琢磨出的相处之道。好媳妇是怎样炼成的?对于这个问题,顾云说:“在我的经验里,婆媳相处中,将心比心最重要!”
好媳妇张红:婆婆也是妈
本报记者 韩 蕾
说起张红,羊山新区南京路街道和乐社区的居民几乎对她都不陌生,不仅佩服她不被生活压垮的脊梁,更佩服她数十年如一日对公婆的照顾,让公婆逢人就夸有个好儿媳。
46岁的张红是和乐社区一位普通的居民,生活在一个三代同堂的6口之家。年过八旬的公婆身体不好,丈夫身患小儿麻痹症后遗症,身体残疾,无劳动能力,两个儿子,一个上大学,一个上小学,自己身体也不好,需要常年吃药。但她并没有被生活压垮,她外出工作,为家庭默默付出,结婚20多年也从未与老人红过脸、吵过架。
“婆婆也是妈呀。对待自己的妈妈一定要好。”说起相处的“秘诀”张红告诉记者,自己父母走得早,而且婆婆也很善良,人也非常好,自从结婚后一直把她当亲女儿一样看待,对她非常好,“两好搁一好,在逐渐相处中,我跟婆婆之间的感情越来越深厚。”
20多年来,张红在生活上无微不至地照顾着自己的婆婆,衣食起居面面俱到。婆婆患有腿疾,不能走路,每到冬天,张红就用电瓶车载着她,带她去洗澡。“因为家里的太阳能冬天的时候温度上不去,在家里洗澡太冷,怕冻着婆婆,就带着她去澡堂。”张红告诉记者。
张红孝老爱亲,不仅让婆婆逢人就夸她,而且也给孩子们做了一个好榜样。大儿子虽然身在外地上学,但对奶奶的问候从来没少过,逢年过节,奶奶的生日,不管再忙一定会给奶奶打电话问候,平时也会抽空问问奶奶的情况。
“敬老爱老一直都是传统美德,而且我们都是一家人,对家人好那是应该的。”说起公婆的夸奖,张红有些不好意思,“以后的生活中,我还是会一如既往孝敬老人,照顾公婆,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照顾好这个家。”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