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民生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筑牢农业大市水利基础


本报记者 杨长喜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我市是农业大市。如何筑牢水利这项农业的基础,促进我市农业稳定发展?在信阳市五届人大五次会议上,市人大代表周子钞等就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出建议。

周子钞代表提出,我市是农业大市,属丘陵低山区,主要种植水稻、油菜等高耗水作物。但信阳地区降水季节性分布不均,近年来各县(区)多次出现严重的季节性干旱,严重制约区域经济发展、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干旱面前,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作用就凸显了出来。但是,我市现有的塘坝水库工程多修建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管理体制落后,多数塘坝水库底部淤积较深,蓄水量较少;早期建设的农田水利工程的田间工程建设配套不够完善,以致近年来我市农田水利田间工程不仅输水效率低,而且渗漏损失较大,还有相当一部分以取地表水资源为主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报废严重,部分工程名存实亡,早已失去了应有的灌溉功能;近些年已竣工的农田水利工程项目,人为损坏、自然毁损的现象十分严重,且无人管护和维修,严重影响了工程的正常使用,尽管各项目都制定了管护措施,但落实不到位。因此,应尽快建立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的新机制、新办法,提高区域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

针对这些情况,周子钞代表建议:由水利部门牵头,统一规划,实施全市农田水利设施发展计划;建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投入机制,在积极争取国家对小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资金投入的同时,市、县、乡(镇)三级政府从预算内新增财政收入中安排部分资金设立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补助专项资金,采取以奖代补、发动群众投资投劳等形式,对农户投资投劳开展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给予奖励补助;在确保财政投入资金增加的同时,可通过部分产权制度改革引入商业模式,吸引社会投资和民间资本,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支持和服务农田水利建设;建立考核机制,加强管理;深化农田水利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农田水利基本设施建设,提高区域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

作为建议办理的重要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市农业农村局积极与代表沟通,与水利局、财政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发改委等单位协调,推动工作开展。2020年,省农业厅下达的56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总投资8.46亿元,含田间道路、整修大塘、打井、疏浚沟渠等)基本完工。为了补齐农田水利短板,我市水利行政主管部门已组织各县(区)认真编制完成了县(区)五年农田水利建设规划,从资金投入、项目规划、工程布局、实施顺序等方面对未来的工程进行了安排。根据国家高标准农田建设意见,我市计划在“十四五”期间继续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力度,计划建成高标准农田800万亩以上。在资金投入方面,随着国家对农业水利工程建设投资的不断增大,市、县财政也在加大对农村小型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在后期管护上,我市农田水利管理体制改革已经取得了较大进展,进一步健全了灌区管理体制,村级也成立了农民用水者协会。截至目前,全市共建立农民用水合作社组织856个,其中县级9个、乡级107个、村级740个。同时,结合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将农田水利设施的管理纳入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范畴,确保农田水利设施管护好、作用发挥好。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