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 相
2021年2月26日,星期五,农历正月十五,中国传统的元宵佳节。这个被老百姓奉为重要佳节的节日,却并不是法定节假日,我们都在安静的上班。远在千里之外的祖坟前,又少了一大批像我们这样,因工作原因而回不去、送不了灯的后人。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上元节(元宵节)﹑中元节(盂兰盆节)﹑下元节(水官节)合称为“三元”。上元节,即元宵节,始于两千多年前的秦朝。到汉文帝时,国家才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当时,“太一神”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定为重大节日。
元宵节当天,不同地方有着不同的庆祝风俗,主要包括:一是吃“元宵”,“元宵”即是汤圆,寓意团团圆圆、甜甜蜜蜜;二是“送花灯”,即是给孩子们送灯笼,让他们晚上提着灯笼游玩,代表着光明与喜庆;三是“舞狮”, 狮子在中国人心目中为瑞兽,象征着吉祥如意;四是“猜灯谜”, 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充满乐趣;五是“走百病”,即元宵节之夜,人们相约出游,结伴而行,见桥必过,认为这样能祛病延年;六是“送灯”,即后人到去世的先人坟前送纸灯,希望给他们照亮阴间的路等等。各地的风俗不尽相同,还有“踩高跷”“耍龙灯”“迎紫姑”等风俗。这些风俗习惯,都寄托着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对国泰民安、福寿康宁生活的祈愿!
元宵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是中国亦是汉字文化圈地区和海外华人的重要节日之一。正月又是中国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把一年中的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而正月十五又是一年一度的闹花灯、放烟火的高潮时刻,所以,人们又把元宵节称之为“灯节”。古往今来,吟咏元宵节的诗词有很多。在文人墨客的心中,元宵节象征着吉祥、团圆、幸福、美满。唐代诗人李商隐在《正月十五闻京有灯恨不得观》一诗中写道:“身闲不睹中兴盛,羞逐乡人赛紫姑。”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在其《永遇乐·落日熔金》一词中写道:“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清代词人董舜民在《元夜踏灯》一词中写道:“百枝火树千金屧,宝马香尘不绝。”这些文人们用唯美的诗词,来表达对元宵节的喜爱与赞美!
然而,时下的乡村也早已禁燃禁放,即便是春节或元宵节,也不能放烟花爆竹,祭祀时也不可烧纸。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剧,乡村里的人越来越少,到了正月十五晚上,也很少见到孩子们提着灯笼转悠。不少村民,在下午两三点便已到坟前送灯,为的是晚上好赶回工作地。这样的元宵节,早已失去了儿时的那种味道,成了回不去的乡愁!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今年的元宵节,你在哪里呢?是否有机会感受那些元宵节的风俗和乐趣呢?不管身在何处,都希望我们在这个元宵佳节,能追思先人的高风亮节,能记住这一份回不去的乡愁!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